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县抢抓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县抢抓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瞄准《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和“互联网+”等新兴业态,集中资源要素构筑园区发展平台,主动招商招才、引资引智,抢占行业制高点,打造发展新优势,推动关联产业和协作配套服务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以园区经济引领产业升级,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连日来,位于我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项目光明的前景,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中恒碳纤维三维立体编织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落地,让刚刚成立一年多的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县创新创业的先导区。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 2003年落户齐河经济开发区的“起步区”,10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20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申报专利 30余项,5项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12月,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组建成立让这个“一门心思做学问”的行业“科研小巨人”鼓足了走出科研殿堂的勇气,2014年,投资4.2亿元在齐鲁高新区建起了生物医学科技园,吹响了打造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民族品牌的号角。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辉介绍道:“我们的生物医学科技园之所以建在齐鲁高新区,主要是看中了这里落户了很多的科研院所,有利于我们企业与他们的对接合作,加快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进度;同时,又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的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创造社会价值。这个园区全部建成以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县“对接京津冀、融入省会济南”的前沿阵地,已有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山东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山东中恒碳纤维尖端制造等17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及科研院所签约落户,以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技术等五大园区和山东大学齐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代表的“五园一基地”发展格局已见雏形。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武强说:“下一步,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将以建设‘省级高新区’为目标,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两大战略机遇,通过3-5年努力,力争引进高科技企业200家、省级以上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50家、产业化项目30个,实现利税5亿元。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省会周边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研示园、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创业先导区、经济发展增长极’”。
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禀赋的条件,我县在精心打造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同时,还依托正在建设的太青高铁济南北站,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便捷的交通,高效的服务,让位于济南槐荫区的山东金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毅然决定整体搬迁入住协作区。
山东金珠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崔伯涛说:“我们公司考虑投资协作区主要是考虑到我们政府的投资环境好,对我们公司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再一点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还考虑到跟省城距离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这个区位优势,我们来了以后,感触很深,确实政府对我们的发展支持力度非常大,我们深有感受。 ”目前,这个占地只有53亩的中小企业,年产值已达到4500万元,税收近500万元。并且,凭借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国内首家专业从事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产业化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协作区内已经聚集了美安储运、圣基新型建材、济南施耐德格斯特石油化工项目、如康清真食品、金珠科技等18家企业,合同引进资金 27.9亿元,到位资金18.7亿元,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大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集中优势资源,聚集配套要素,我县着力实施园区建设大投入、大发展工程,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形成了经济开发区、黄河国际生态城、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等四大经济园区和华店、潘店等乡镇特色园区竞相发展的局面,经济园区已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