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18年,我市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3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5.4万辆、交叉型乘用车及SUV乘用车68万辆、轿车8万余辆、改装车2万余辆、新能源汽车9.2万辆。同时,2018年1至11月,青岛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年将首破千亿元。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市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
目前,青岛已形成以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及西海岸新区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为主的三大整车生产基地,出产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等四个品牌在内的10余款车型。
数字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去年,青岛汽车产业在大项目带动下,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这两大板块的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作为青岛新旧动能转换“956”产业体系中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的青岛汽车产业将逐渐由大变强。
乘用车制造再升级
2018年,从签约起就备受关注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最终完成了量产前的各项筹备,正式投产。随着一辆辆一汽—大众乘用车从这里下线,青岛的汽车产业格局再次改写——乘用车制造由“双核”驱动转变为“三核”引领。
乘用车制造是影响一座城市汽车产业体量和层级的关键。与商用车相比,青岛乘用车制造起步较晚,是亟待补齐的一块产业短板。大力推动乘用车发展是近年来青岛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方向。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是继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基地后,青岛的第三个乘用车制造基地,将令青岛乘用车制造量质齐升。
2018年,刚投产的规划年产能30万辆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一期,就生产乘用车超过8万辆。未来,除产量将持续攀升外,车型也将持续升级。据目前计划,2020年,这里还将投产奥迪A3车型和一款SUV车型。
青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版图也由此更加明确。作为青岛市发展汽车产业的专业功能区,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所在的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将崛起成为千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原本就集聚了一汽解放以及若干专用车企业的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在一汽—大众项目的带动下,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超过30家,预计2018年产值将超过600亿元。在为全市产业带来增量的同时,这里还成为一块强力磁石,为青岛吸引更多产业相关资源。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展开合作,主攻轻量化材料研究的丁文江院士工作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专利的移动式健康体检车、专用车重创空间、省内最大综合性汽贸市场等一系列项目落户……这些都将助推青岛形成更好的汽车产业生态。未来,这里将与莱西姜山正在崛起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一道,推动青岛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
新能源汽车驶入2.0时代
过去几年,提起青岛新能源汽车制造,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将目光投向莱西姜山——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的所在地。但从去年起开始改变。
2018年,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基地完成生产线改造,下线了该基地的首辆新能源汽车。而位于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在正式投产后,也迅速开始了纯电动车型的试生产。仅在乘用车领域,青岛就将新增两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从一枝独秀走向多点开花。
新加入的力量,将与去年又上一个新台阶的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一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青岛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2.0时代。
2018年,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产量再创新高,超过9万辆。而比数字上的变化更具意义的是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产品的升级。一期车间经过技术改造后,生产的升级改造车型,在续航里程等关键指标上较之前车型有明显提升;新建的二期车间进行了新车型——SUV车型的导入,2019年将正式投入生产。一期、二期都全面投产的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年产能将达35万辆,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1.0时代,北汽新能源落户青岛,青岛新能源汽车制造从无到有。2.0时代,一点变为多点,制造能力和产品层级向更高跃升,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青岛汽车产业的特色和中坚力量,规划产能已超过50万辆。这种改变对青岛来说,意义不容小觑。
2018年,国家双积分政策正式落地,加速了国内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进程。在全年汽车产销明显下滑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却逆势上扬。对一座城市的汽车产业发展而言,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压舱石。在传统汽车上并无太多积累的青岛,如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建立起足够的优势,则有望以此轮产业升级为契机,更好发展壮大汽车产业。而显然,青岛已在这条道路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