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33℃的高温相比,涌动在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厂区内的另一种“热”,显得更加灼人。
在这个建设基地里,有八个正在建设和已经交付的钻井平台项目,最受关注的COSLPROSPECTOR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下月底将进行上下船体下水及坞内大合拢作业,并于明年向世界海区再度输送一台重量级的“烟台造”。
今后20年间,全球海上装备市场需求将以年均6%以上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集来福士打造的这条“海工巨轮”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带动着烟台海洋工程产业挺进高端产业的“深蓝”海域。
中集来福士的背后,潜藏的是烟台海洋工程产业潜力巨大的“能”,在向高端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这种“能”亟待被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建造模式全面升级
换上配备齐全的“劳动保护”,记者和工作人员一起进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设现场,在这里,包括两个半潜式钻井平台、四个自升式平台和两个半潜船在内的八个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和调试,4000多名施工人员分散在各个“大块头”前有序而紧张地作业。
按照计划,COSLPROSPECTOR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将在下月开始上下船体下水及坞内大合拢作业。这是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欧洲钻井公司承建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预计于明年三季度交付。在目前中国已经交付的7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6座来自中集来福士。2005年底,中集来福士拿到了第一份来自挪威的订单,历时四年建成了当时我国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此之前,因装备和制造技术的过高要求,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始终被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品尝“零涉足”的尴尬滋味。
作为国内具有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能力的企业,中集来福士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级研发设计中心和烟台、海阳、龙口三个生产基地的总体布局,具备了海洋工程项目总装批量建造的能力,其开创的总装建造模式,使其可以每年并行设计和建造4-6座深水半潜式平台。
海工装备从设计、建造到交付,所需周期要2-3年,海工装备企业的经验和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工期的缩短上。中集来福士对个性化产品进行设计细分,找到标准化的模块,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和建造,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标准作业流程的“升级”,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革新了世界海洋钻井平台传统建造方式。目前,中集来福士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进入北海、巴西、墨西哥湾等全球三大主流油气开发海域进行作业。
打造深海研发国际平台
驱车驶入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大道,一座造型酷似“巨轮”的庞大建筑“闯”入视野,这就是国家唯一一个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
7月15日,650多名国内外研发人员进驻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依托中集来福士现有项目和手持订单,这个研究院将在深海开发研发中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角色。“目前,海工行业绝大部分的基础设计都是在国外完成,海工研究院作为海工产业的孵化产业园,将通过这个平台,让这些大型海洋工程项目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入整个海工产业的设计领域。”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挪威船级社第七家中国分公司就设立在烟台高新区,就在本月,中国船级社也将与中集来福士签约设立分公司,陆续入驻大楼。
船级社“扎堆”来此,依托的是此前和中集来福士的合作关系,看好的则是中集来福士在深水平台上的诸多项目。作为我国唯一具备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批量总包建造能力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中集来福士以海工研究院为平台,把烟台打造成国内最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海内外船级社等的陆续入驻,则将为海洋工程高端产业链的孵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像管理人员所描述的,“这里将成为一个海工设计平台的‘大市场’,进入这栋大楼,可以‘一站式’解决海工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真正成为设计产业的孵化器,引领带动烟台海工产业向高端升级。”
与国际最高标准“对话”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背景下,与国际合作密切的海工产业将成为产业升级迈向“深蓝”的重要着力点。
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这个信息,让包括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在内的海工业从业者更加坚定了发展海工的信心。建设“海洋强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需要海洋工程装备的支撑,海洋装备制造企业无疑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进入海洋工程已经16年的来福士,是国内最早的一批进入国际高端制造业的企业,也是最早面临挑战的企业,中集来福士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具有批量交付、设计、建造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海工装备企业的过程中,包含着设计建造、工程总包等一系列的跨越,也持续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产业转型提升。“向高端产业升级,海洋工程产业的全球化能力会更强,其设计标准、建造标准、质量的检查标准都是国际最高端的标准,只有基于这样的标准,才能交付最优秀的产品,真正迈入国际市场。”于亚告诉记者,“在强化研发设计、项目管理、创新合作中强化优势,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有多强,更取决于我们配置全球的能力有多强。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初步具备了能够和别人对等合作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在高端产业中能够开始站得住、往前走的基础,不能仅靠单打独斗,要利用中国资源和合作能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带动海工产业链升级
“海洋工程产业链条长,行业带动力极强,向高端升级,就是要聚集和培育这条产业链条。”于亚说,“目前,烟台地区有400多家企业为我们配套,但这个数字还不够,与国内外很多地区都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是海洋工程牵头企业要推动完善的,也是烟台海工产业未来的潜力所在。”
以韩国、新加坡等海工产业领先国家为例,都是以集中支持国内骨干总包企业为发展途径,这些总包企业整合了本国的设计、船级社、供应链、劳务外包等各类企业,并凭借强大的市场接单能力,整合国际跨国公司进入其生态圈,真正形成了资源的全球配置。以力争进入世界一流海工企业行列为目标,中集来福士的手持订单和一系列海工产品对整个海工产业链的牵引力是巨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集来福士向高端产业升级的过程其实具有双重意义:既有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同时带动着上下游产业链向高端升级。“在有差距、有项目机会、有订单的前提下,要更好地培养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使其达到更高标准,全面提升向海工产业高端升级的能力。”于亚说。
作为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于亚对山东发展海洋工程的优势非常看好,“国内主要的海洋院校和石油公司都在山东,又有中集来福士这样深海方面实践较多的企业,发展海洋工程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利用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形成海工的比较优势,是我们下一阶段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集来福士打造的“海工巨轮”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带动着烟台海洋工程产业挺进高端产业的“深蓝”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