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林立,焊花飞溅,车辆穿梭,机械轰鸣,繁华忙碌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穷山僻壤,了无生机;
而今,踏足莱芜高新区,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深切感受到的是蓬勃跳动的发展脉搏……
项目带动 集聚发展要素
大发展需要大手笔,大手笔需要大投入,大投入需要大项目。2001年建区以来,莱芜高新区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攻央企、引龙头,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高新高端特色,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六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提高招商实效,先后组建了3个招商局,高标准建设了汽车制造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江门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世界500强企业荷兰帝斯曼集团、韩国现代集团,跨国汽车生产企业美国环球集团,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北京汇源集团、最大的生活用纸制造商维达纸业公司、最大的金刚石锯片生产企业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黑旋风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区落户。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注册企业1417家,其中工业企业3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香港上市企业1家。今年以来,全区新引进过亿元项目24个,总投资208.5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10个,主要有投资50亿元的V6汽车发动机、投资15亿元的海纳齿轮桥箱、投资12亿元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投资10亿元的维达高档生活用纸等项目,项目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
鲁中汇源工业园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建成投产不到200天;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工程,30天完成车间框架施工,60天完成车间主体建设,100天建成投产……一组组令人惊讶的数据,诠释的是一块项目建设的金字招牌——“高新区速度”!
按照“压力向全员传导”的思路,健全完善机关干部包项目责任制,每个项目都由“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按照“战线向前沿推移”的思路,健全完善“分线作战”机制,把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项目推进第一线,靠前指挥,现场办公,零距离服务;按照“重心向现场倾斜”的原则,健全完善观摩评议机制,每月召开一次大项目现场观摩会,对项目进度和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打分评比,一月一通报,记入年终考核。围绕加快项目进程,莱芜高新区重点健全完善了三项推进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了各级干部服务项目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了项目高效率推进。目前,全区共有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230.2亿元,过10亿元大项目10个;今年新开工项目25个,总投资176.6亿元,过10亿元项目8个,其中力创公司二期工程、昊宇公司3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希波电气公司500千伏超高检测系统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一个个项目从落地开工到建成投产,不能不说是莱芜高新区落地有声的工作成果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的具体体现。正如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在汇源工业园开业庆典上感慨地说:“实践证明莱芜高新区的投资环境优越,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一流!”
创新驱动 激活发展动力
莱芜高新区的决策者们经常说:“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金钥匙。”建区以来,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立区战略,科技体系日益健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被评为全省23家“科学发展园区”之一。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两大平台”唱好科技创新这出“大戏”。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通过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等方式,促成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7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余名专家被聘为技术顾问、特约专家,累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400多项。构建创新研发大平台。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2个。正在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网络工程、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力争3年内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打造成全市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自主创新创业的洼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如果说科技创新平台如同一棵棵招引“金凤凰”的“梧桐树”,良好的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就是一缕缕温暖的阳光,让它枝繁叶茂,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虬干。
在政策保障方面,莱芜高新区相继制定了《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科技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加快了企业创新步伐。截至目前,全区共获授权专利229项,鉴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25项,“省自主创新产品”4项,被命名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在人才保障方面,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财政补贴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先后引进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产业人才25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0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95人。山东德运焊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东图,是药芯焊丝领域的权威,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意,曾获得山东省第三届发明创业奖。这些高级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山东希波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雷清泉院士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高电压绝缘专业院士工作站,研发的“500kV及以下交联电缆局部放电试验系统”和“轨道机车用高压电缆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两大支柱产品,均填补国内空白。
环境拉动 增强发展优势
区域经济的竞争,关键是环境的竞争。好的环境是发展的“磁场”,能够吸引人才、资本、项目、技术等生产要素纷至沓来。莱芜高新区坚持把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业高新区”,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硬环境做“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区60平方公里,建成道路180多公里,铺设各类管线600多公里;建成了国际领先的全数字输变电站、设备先进的自来水厂、热电厂和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累计治理河道15公里,形成景观水面1380亩,蓄水200万方;新增绿化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安装路灯2600多盏,形成了“绿、美、亮、净”的优美环境。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两年拆迁“城中村”190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城中村”拆迁任务,新建安置楼80多万平方米,城市环境大为改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招商建设了自来水厂,铺设了弱电管网,通过出让冠名权、广告权、经营权等方式筹集了部分资金;同时把凡能推向市场的城市管理项目,如道路保洁、绿化维护等,一律推向市场,由村居群众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和绿化管理队伍,变原来的“花钱养人办事”为“政府出资买服务”。
软环境创“优”。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围绕“服务招商引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建立了精简高效的工作机构;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引入了“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围绕“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在管委会建立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全面落实项目手续办理代办负责制等制度,形成了入区项目手续办理最优工作流程,健全完善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确保新引进的大项目如期开工,高新区建立了“三条服务线”,一条全程代办各项手续,一条全程协调企地关系,一条全力搞好拆迁清障,为项目按期开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社会环境创“好”。莱芜高新区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坚持把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归宿和动力,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着力解决好生存性、发展性、安全性民生问题。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入区企业吸纳一批、村办实体接收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等“六个一批”的办法,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多人,适龄失地农民除自主创业外,基本上实现了全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重点建立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六道保障线”,全区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分别达到92%、99.5%和93%,均居全市前列;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管理日益加强。建立健全了书记主任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公安民警走访、领导包案息访“四项制度”,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莱芜高新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敢打必胜的豪气,加速推进“四个转变”,即企业规模由“小”转“大”、主导产业由“零”转“整”、产业水平由“低”转“高”、投资环境由“良”转“优”,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新突破。力争3—5年时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确保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动机”和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莱芜高新区将以更加铿锵的步伐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工业推动 加快发展步伐
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是建区之初的30倍,年均增长46%。截至今年8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全省增速高1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同比分别增长35%和34%。透视一路高歌猛进的高新区经济,工业经济的强势推动无疑是其增长的关键点。
“努力培植一批主导产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企业,聚集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动力是高新区发展的关键。”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围绕扶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莱芜高新区主要推行了“两项激励政策”、建立了“四项发展基金”。“两项激励政策”:一是梯级惠利政策,企业每登上一个新台阶,对新上规模投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十强工业企业奖”,对当年工业销售收入保持正增长、总量排名前10位的工业企业,每年一次给予重奖。“四项发展基金”,即区财政建立3000万元的重点企业短期过桥基金、1000万元的重点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对现有企业逐个排队、逐个分析、逐个策划、逐个帮扶、逐个扩张。
一系列激励政策,犹如一剂剂强心针,一批发展前景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纷纷增资扩建、技改扩能,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山东泰丰纺织集团近年来累计投资15亿元,规模扩大到60万纱锭,2010年6月11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莱芜市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全国家纺行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利用政府贴息贷款4000万元,新建现代化车间1万平方米,引进SMT自动化生产线8条,产能提升了10倍;今年又通过贴息贷款等途径筹资3.2亿元,新建2万平方米的电子车间,公司产值将增加5倍。今年以来,高新区就有15家企业先后启动了扩能项目,莱芜润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上设备30余台套,并与重汽公司达成了自卸车供应协议;山东昊宇车辆有限公司在低速电动汽车建成投产的基础上,投资1亿元,新上汽车冲干线1条,大力开发高档新能源专用汽车;山东胜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与浙江华业集团共同投资10.8亿元,新上螺筒螺杆及木塑钢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实现产值15亿元。同时,一批企业积极筹备上市。今年有9家企业提出了上市计划,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报了上市申请材料,计划明年初上市;山东御鼎冷弯型钢有限公司与齐鲁证券签约,尽快推动上市;泰禾生化、昊宇车辆、耀华医疗器械等公司也纷纷计划3年内成功上市。
能否快速、高效地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站稳脚跟、发展壮大的关键,更是实现二次创业的动力。围绕解决融资难问题,高新区积极畅通“三条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力支撑。搭建平台解决一部分,先后成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各1家,近年来平均每年为企业提供贷款2亿多元,担保贷款1亿多元。政银企合作解决一部分,每年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累计帮助企业对接贷款项目61个,累计贷款25亿元。对上争取解决一部分,抢抓各级促进产业调整振兴的政策机遇,近年来累计争取扶持资金6.5亿元,促进了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