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园区职工曲太国离开温暖舒适的家,远赴2000余里外的内蒙高原双欣矿业干井巷掘进工作,后又转到地处内蒙毛乌素沙漠的巴彦高勒矿井工作。如今,曲太国已从一名普通的掘进工发展为精通多项工种操作技术的多面手。
曲太国是通过埠村园区的“走出去”战略模式,在异域他乡谋求到干掘进工作岗位的一个成功案例。而在埠村园区,目前有近1400名干部职工像他这样通过园区“走出去模式”外出创业的“老”职工。
人员向外分流
近年来,有着58年开采历史的埠村园区,遇到所有老矿都避免不了的问题——资源枯竭,4000余名职工出路怎么办?这成了埠村园区上至负责人下至每一名职工,最头疼的事。
而淄矿集团开辟的济北矿区、陕西亭南煤业、陕西正通煤业、内蒙巴彦高勒煤矿,则面临着施工人才、管理人才匮乏问题。
为此,2012年4月,埠村园区组建的第一支40人的精兵强将赴内蒙鄂尔多斯地区的双欣矿业承包掘进工程施工任务,使在老矿与新矿区之间建立起了人才、管理、技能等方面的互动,从而实现新老区之间的优势互补,让老区少受资源枯竭、人员分流困扰,新区不为管理、技术而劳心。
在向外转移模式下,淄矿集团所属的陕西高家堡、内蒙巴彦高勒、世林化工等新区,成为了埠村园区分流人员的主要阵地。
马设曾是埠村园区下属单位埠村煤矿的一名维修工,在老矿工作近20年。他很清楚,资源越来越少,是养活不了那么多员工的。2014年,他主动向园区劳动人事部门递交申请书,很快被派到巴彦高勒矿工作,成了安监处一名安监员。提起当初的选择,马设表示并不后悔,他说:“看着现代化的巴彦高勒矿每天的变化,想想这里面也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很有成就感。” 每两月一次,马设都会坐上班车行驶13小时1300余公里,回到老矿区和家人团聚一些天,他开玩笑地说:“我也算‘小别回家探亲’了。”
通过走出去转移新模式,埠村园区在内蒙、陕西、济北矿区建立了11支专业化队伍。他们在谋求新岗位、实现新发展的同时,也将老区的设备、技术等资源进行了二次利用。
老区鼓励一岗多能
早晨不到6点,于金生就来到埠村园区下属单位埠村煤矿西区门卫上岗。他首先去吃水泵房开泵给附近村庄和家属区放水。什么时间给哪里放水、什么时间停水,还要注意不能开错阀门……这些是他到这个新岗位后掌握的第一手业务,这也只是他接班后所干的第一项工作。他还负责单位大门以外区域的地面冲水工作,保持湿度和清洁,做完这些,就开始一班的上岗执勤了。
于金生曾是埠村园区运搬队的一名班长。他是在该园区成立东辰共赢服务公司后,转岗到人保系统工作岗位的。
2013年、2014年,埠村园区分别成立了山东东辰共赢服务公司和山东东辰共赢物业公司。两公司的成立,为职工走出去和转移岗位创造了新桥梁,更为于金生等大批人员重新择岗搭建了有利平台。同时,埠村园区辞退了临时工,构建起了“大部室、小机关”,园区机关只设规划发展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审计监察部和综合办公室“四部一室”,人员减少到42人。通过实行“园区化”管理的经营机制改革,形成了电厂等8个非煤实体单位与1个煤矿组成的园区规模。
据埠村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区下属埠村煤矿东区井口已连续开采58年,至今年6月份已经闭坑,他们同时制定了该矿西区采煤生产优化方案,确保矿井采煤生产和日后闭坑工作有序进行。下一步,该园区将加大非煤产业发展力度,主要抓好现有8个非煤产业的内涵发展工作,按计划新上高端技术产业、新开辟物业管理项目,新建设集养老、医疗、护理保健于一体的服务项目工程,努力打造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示范园区,以变大用人胃口。
未来的埠村园区,力求通过持续攻关向外分流工作和发展非煤产业为职工重新择岗创好条件,使“向外分流,非煤安置”两轮驱动并行发展,确保旗下煤矿资源彻底枯竭后职工人人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