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作为江北最大的物流之都,商贸物流优势明显,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强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使得互联网在流通、消费、零售、沟通行业的高潮已经有目共睹。在制造业方面,由于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基础建设和高精人才匮乏,大规模创新型科技型集群产业稀缺,特别是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临沂市整体处于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工业自动化状态,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能力缺乏。
一、临沂市利用人才促进转型发展举措
(一)培育“新兴产业”为企业转型谋动力
近年来,临沂市紧跟国家和山东省加快经济发展“转调创”的工作步伐,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10+6产业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成立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和培植招商小组,并积极协调县区、企业做好与国家和省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接,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临沂市累计推动扶持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各类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16个,拉动社会资金投入15.6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高端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针对本市产业集聚发展现状,临沂按照国家印制的《区域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产业集群,通过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确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有技术、有创新、有竞争力的地区龙头产业。目前,临沂已经形成以常林集团、中川液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生物医学产业,拓扑、机客等网络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工作。
(三)设立“一金三补”助力产业升级
目前,临沂市出台了《临沂市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20亿产业引导基金,用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支持产业升级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对地方石化、轮胎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并对新能源汽车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予以部分补贴,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临沂市这种设立重大项目发展基金,并对创新企业发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给予财政补贴的措施,旨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临沂市产业投资领域,推动产业升级。
(四)实施“三引一促”战略打造经济升级版
临沂市专门召开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促进科学发展的“三引一促”工作动员大会,并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三引一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围绕“六个临沂”建设,全面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临沂产业转型升级。
(五)借助“互联网+”为传统产业突围升级谋出路
临沂市5月份举行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高峰论坛,500多位企业家齐聚临沂,知名企业家、媒体人以及相关学者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临沂传统企业在新常态下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突围、升级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企业搭乘互联网班车提供思路。
(六)以“环保倒逼促转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今年临沂实施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突击对全市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412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这场突如其来的环保风暴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新技术革新。这场环保保卫战不仅让久违的“临沂蓝”重现,还激励企业家遵守环保新法,更倒逼着企业转型升级谋发展新路。与此同时,临沂市更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建立了环保节能产业体系并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临沂市建议做法
(一)适应互联网发展变化规划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
一方面根据临沂市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发展特点,大力鼓励并推进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从城市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规划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例如在机械加工行业引入智能制造、智慧机床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装备应用,逐步建立起一个集设计、科研、生产、经营、技术、配套等服务门类齐全而庞大的垂直工业体系。
(二)促进产业跨界融合鼓励创新型行业发展
促进产业跨界融合,一是要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形成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智能网络格局。从产业内部来讲,鼓励制造业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端延伸,制造、营销和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生产制造为中心,通过互联网产业链进行更泛的垂直整合,打造生产制造设备、软件通信、个性定制、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布局整体产业链,提升商业价值。从产业外部来讲,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途径和手段,加快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融合。通过快速准确的挖掘能力,向生产、消费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促使生产、消费、服务和流通一体化。二是发展智能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组织建立制造业创新联盟中心,建设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要推进重要工业云、工业领域大数据中心建设。三是在传统制造业引进智能机器人,通过机器人的导入和应用,缓解人力成本上升、老龄化日渐严加剧的困境,促进制造业中应用遥感、传感、监测技术手段,推广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三)建立智能工厂创业园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这一流通优势正在逐渐淡化,但在制造业领域,临沂的机械加工,医药,农产品深加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充分利用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引进大型先进科技企业,建立智能工厂创业园区,临沂市将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要认真分析研究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和产业转移的动向,重点跟踪洽谈投资强度大、研发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施“招商选资”和“龙头带动”,招大引强,努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二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三是完善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置建设,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四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产学合作,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深度参与到工业生产领域中,从而将生产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工业互联网核心是智能化、数据化、去人工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工业制造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互联网生态圈”的支持,通过智能工厂产业园区建设,政府应从做好顶层设计、鼓励探索创新、协调配套资源、关注基础核心技术等角度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临沂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以技术和服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打造新的临沂经济亮点。
三、临沂市做法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一)确立“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搞好工业经济发展谋篇布局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业发展意识,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进工业发展。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创优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形成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是进一步明晰地方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培育千亿产业集群、500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50亿企业等。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做好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园。根据各县(市、区)基础、区位、资源禀赋的不同,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类型工业经济布局。加强对各要素的整合,打造专业、特色产业园,实行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分类指导,差别管理。
四是在重大项目和重大投入上求突破。按照“扶持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实施大项目”要求,瞄准央企,瞄准世界、全国500强,按主导产业组建招商队伍,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扎扎实实抓好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外企入赣系列招商活动。
(二)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技术改造是拉动投入的有效方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把技改作为抓项目,扩投入,提升工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加强重大装备改造。制定下达年度技改投资指导计划,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企业。加大重点支持类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每年筛选一批好的项目,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购置先进设备进行补贴,引导企业技改投资热情。
(三)加快“两化”融合,加速信息化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应充分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加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引领。引导传统产业适应互联网新业态,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制造,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搭建销售服务平台,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以更短时间、更优渠道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牢固树立“工业发展在人才”“工业强市在人才”意识,把人才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对待。要从学工业、懂工业的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才中,选调优秀人员分管工业,加强领导力量。同时,职能部门也要配齐配强力量,发挥好参谋部的作用。制订工业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和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工业战线建功立业。对高端人才可实行柔性流动方式,不求所在,只求所用。建立完善企业家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机制。突出抓好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帮助年轻企业家成长。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