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市地处胶东半岛南端,居于烟台、青岛、威海三市的中心地带,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海阳市自古即有绣花、刺绣、织造工艺独树一帜,至今已在海阳沿袭传承百余年之久,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当代海阳毛衫产业集群。素有“海阳毛衫,毛衫海洋”之美誉。
如今,海阳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时光匆匆,不如让我们一同放慢脚步,回望海阳毛衫过去的岁月…….
那时的海阳
海阳,是胶东半岛南端的一个县城,那个年代典型的中国农村缩影。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为穿暖而织”的自给自足时期,民生物资的紧缺一直持续到70年代。这一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经济环境,将人们生活物资的生产与交换“拉”回到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经济状态。一个王姓家族为生活所迫,在养家糊口与政治冒险之间,开启织机,如履薄冰地游走着,无意识地踏出一条乡村产业路。
1983年,国务院取消布票供应制度,开启了新中国第一个“内需驱动经济”最旺盛的时期。一个有胆识有担当的村支部书记,胸怀村民福祉,借改革开放东风,领导几个王姓“冒险家”,带动一个村悄然发展了窑上村毛衫针织厂,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海阳毛衫村”,进而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进化为“海阳县第二羊毛衫厂”,逐渐地与集体企业“海阳县羊毛衫厂”齐名.
这两股长江与黄河,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活跃的个体机织户,呈百川入海之势,汇成今日之“毛衫海洋”。压抑了上百年的刚性内需给那里汇聚了丰盛的红利,让这一片古老的土地高调地闪烁着昂扬的生机。
1990年代是“春秋战国群雄崛起”的膨胀期。在忐忑不安于政策变化的顾虑消除后,海阳县“白天男耕女织、晚上点灯数钱”。其中,1993年—1995年,是毛衫的暴利阶段,1996年—1998年,赢中利,98年开始进入微利时期。
走出山东,走向中国北方大陆的海阳毛衫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着家家户户不顾一切地投入这场盛宴中,贪婪地吮吸着上帝恩赐的泉脉。
深藏在灵魂深处的梦想,引领着一群着国产“面包式西装”的农家汉子,驾着梦想作帆的“舢板船队”,远洋出海,气势一点不亚于当年郑和下西洋。这只船队辟波涌浪,生生闯出一条海上毛衫之路。
世纪虫的诡异预言让互联网泡沫破灭,整个互联网行业经历长达6年寒冬。远离繁华都市、科技时尚的海阳毛衫产业,也同样遭遇了中国人只在《资本论》中读过的金融危机。2002年成立了海阳毛衫针织协会,似“三峡大坝”,携十几家产值过亿企业、牵起百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汇千万个体从业户,拦起中国北方毛衫织造基地之“高峡平湖”壮丽景观。
凭着任劳任怨和顽强坚持,“牛郎和织女们”熬过了萧条,舍了金融危机与汇率波动的双重学费,赢得了“海阳毛衫,毛衫海洋”的海内外盛誉。
回观走过的足迹,海阳毛衫行业在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哺育了一方人民的温饱,在经济大潮汹涌的年代,保障了十几万农村人口的就业,成就了几万家庭的小康梦。
“母亲”者,从不计较个人所得,只在乎奉养。
“功勋”者,从不畏惧坎坷,惟有少年壮志不言愁。
现在的海阳
如今,毛衫产业是海阳市吸纳劳动力最多、外向度最高、社会贡献最大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民生产业,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全市毛衫产业集群拥有企业450家,全市电脑横机总量达到10000台,机织率达到100%,年工业产值150亿元,为毛衫企业配套加工的个体工商户4000个,从业人员达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七分之一,60%以上的农村妇女劳力和80%以上的下岗女职工在毛衫业中找到了就业机会,每个“织女”的身后就是一个家庭的福祉。以凤城街道为轴心,以烟凤路和青威一级公路为十字立体架构,毛衫企业群星璀灿,聚点成片,连片成带,一件件毛衫、一个个织女、一幢幢厂房,合奏出一个产业的共鸣,支撑起一个特色产业的大格局。
“海阳毛衫”是名副其实 “母亲产业”,她用一针一线的编织,哺育了这一方水土上生活着的69万人口。
作为“江北毛衫名城”、中国北方最大的毛衫加工生产基地,在荣获了中国毛衫名城、中国针织毛衫创业基地、国家级出口服装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的基础上,被评为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现海阳正以毛衫创新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毛衫产业结构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后记:
中国的民族工业化是从民国纺纱、纺织开始的,海阳的工业也是由轻纺开始的,针织毛衫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直接推动作用。海阳毛衫纺织几乎与中国针织毛衫行业同步,同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跌宕起伏。也练就了海阳坚毅的城市性格。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海阳定可以把毛衫行业融入海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用“海阳毛衫”地理保护标志品牌的影响力,刷新海阳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