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也不好找活,在这里承包了两个大棚,技术、销路都不用担心,年底还给分红。”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官庄村村民王进勇承包了黄堽镇扶贫基地高标准温室大棚,虽然现在大棚刚刚建好基础设施,但是他对大棚的收益很有信心。
黄堽镇扶贫基地采取“财政建设、政府服务、企业带动、滚动发展、村集体收益”的帮扶措施,由市区财政扶持800余万元,租金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基地内的大棚全部由合作社经营,每个大棚优先吸纳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工资按照每月1200元支付。
黄堽镇根据贫困村的分布情况、土壤性质以及区位等因素,扶贫基地共流转了孔庄和刘集行政村18个贫困户的22亩土地。基地的用工全部是周边村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地管理用房还可用于贫困人口无房或危房户的生活周转房,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为使贫困户近快找到挣钱的门路,摆脱贫困,扶贫基地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技术员现场指导方式运作,并且年底拿出百分之五十的股权收益对承包人进行分红,真正让农户小投入大回报。
“一亩土地的租金是1300斤小麦,不按钱计算。老百姓不但拿到了地租,还有一部分人可以到基地打工,等于有了两份收入。所以,大家都很赞成。”对基地的运作模式,刘集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刘希俊认为非常符合实际。
近年来,牡丹区按照“村级管理,企业经营,群众收益”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扶贫基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并参与分红,逐步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一村一品”同步发展。
眼下,王浩屯镇西前刘村扶贫基地建设现场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建设工人正加紧施工,确保大棚早日投入使用。
去年7月,经王浩屯镇党委、政府联系,寿光蔬菜集团七彩庄园的首个蔬菜基地落户在了西前刘村,全村仅用两个月就集中发展起了83个寿光第五代“后土墙体温室大棚”。今年麦收后,又有60个温室蔬菜大棚破土动工。
“我在这干活挺好的,有活没活都有我的工资。基地离家近,我还能照顾家。”西前刘村村民刘温格说。
据了解,牡丹区针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较多、贫困村脱贫乏力的难题,将建设10处冬暖式蔬菜大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60个,分布在有脱贫任务的乡镇办事处,立足实施产业扶贫和发展“一村一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确保了每个村都成功发展一两项产业,实现扶贫开发扶持对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