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山东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立足喀什地区实际,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财力与智力并举、长期人才与柔性人才结合,以产业为重、民生为本、人才为要、教育为基,走出了一条富有山东特色、体现山东精神、符合受援地实际的援疆之路。
“总部+卫星工厂”打响名片
在英吉沙县城关乡喀赞其艾日克村的中兴手套卫星工厂,27岁的帕买提买·肉孜已在此工作了两年。“我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早晨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2014年6月,响应国家产业援疆的号召,中兴手套集团入驻英吉沙县。
针对受援地一些群众不愿离家就业的现状,中兴手套采取了“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即总部工厂负责培训和统一发放订单、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将原料做成成品手套。
为了支持“总部+卫星工厂”就业模式的发展,山东省援疆前指拿出资金在英吉沙县开发区规划建设了服装产业园,按照一个卫星工厂辐射2个—3个村,容纳100多人就业的规划,在英吉沙县乡村建设了60个卫星工厂。如今,仅中兴手套集团就建成了19个卫星工厂,常年用工2000人。
“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迅速在山东省对口支援的疏勒、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四县全面推广,大批企业带着订单纷至沓来,依丝路坐垫等5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山东对口支援四县设厂布点115处,带动就业1.6万人。
如今,山东省与喀什地区实施产业合作项目523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带动就业5万多人。
“产业援疆是山东援疆的一个品牌。”山东省援疆前指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杨国强说,山东产业援疆紧紧围绕“产业促就业、就业促稳定”目标,通过“总部+卫星工厂”等创新模式,让企业带动就业,让百姓出家门进厂门,把产业带动就业落实到就业助力脱贫上,进而落到就业促进稳定上,达到“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带动一片、安定一方”的功效。
通过大力推广“总部+卫星工厂”模式,引导企业把总部设在园区,把加工点建在乡村,让大批不愿、不能离家的维吾尔族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出家门进厂门,做工挣钱又能兼顾家务和农活,大大激发了就业愿望。
引企业扶产业增动力
6月骄阳似火,位于疏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山东如意集团数字化智能科技纺织示范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3月30日,如意集团在喀什经济开发区、疏勒县、英吉沙县投资的3个项目同时投产,总投资40亿元,全部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智能纺纱设备,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利税5亿元,可直接带动5000人就业。
按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去发展的要求,山东援疆前指帮助引进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到喀什投资兴业,切实增强受援地的内生发展动力。山东如意集团、青岛即发集团、山水集团、力诺集团、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兖矿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纷纷入驻喀什,在化工、纺织、物流、建材、旅游等各个行业投资兴业。
在积极引进新项目落地的同时,山东省鼓励落地企业持续扩大投资。2015年11月,青岛即发集团在英吉沙县投资6800万元,成立新疆即发华和服装有限公司;2016年年底,新上假发制品项目。今年5月12日,即发服装服饰产业园项目落户疏勒县,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内带动就业1000人,明年底吸纳就业2000人。
与此同时,山东省大力加强对口支援四县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功能提升,重点建设孵化园、核心功能区、标准厂房等,帮助疏勒县获批成为南疆首个在县域设立的自治区级高新区。
产业援疆促民族团结
在产业援疆过程中,山东省援疆前指不仅将企业引进来,而且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
在英吉沙县服装产业园中兴手套集团车间里,许多员工拿着《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教材—日常用语2000句》正在学习,里面都是些常用的汉、维吾尔双语句子。
“这是集团给我们发的,我现在学了半本书了,利用休息时多学学国语。”一位年轻的员工告诉记者,他在中兴手套工作快两年了。为了在工作期间和大家交流方便,公司给他们发了书籍,他自己也很愿意学习国语。
为了让更多的员工能用国语交流,中兴手套集团通过讲课、听歌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学习国语,开展“一天一个词、一周一句话”学习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员工用国语进行交流,使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