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开园 打造中国“智造”港湾
2013
05/16
15:16

如今,世界机器人年产销量达16万台,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的1/5……未来几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将出现“井喷式”增长。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应用需求,青岛正是赶上了“好时候”,快马加鞭发展机器人战略新兴产业。

昨日,青岛高新区举行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开园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揭牌仪式。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产业联盟,青岛市将用3年时间,把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专业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青岛造”机器人已上市

过去,青岛的机器人产业“不温不火”,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在国际市场毫无优势可言。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积极推进机器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青岛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创新带动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成立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青岛诺力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联盟成员共24个,其中企业成员19个,高校成员3个,科研机构成员2个。业内人士称,目前,青岛的20余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中,有三、四家企业已完成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该人士透露,三至五年后,“青岛造”机器人将全面进军国内外市场。

目前,青岛企业已成功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从研发成功到大规模产业化,期间需要经历3~5年的"中试期"。”业内人士称,所谓中试期,是根据客户使用体验,研发制造企业持续改进机器人性能,使其具备高稳定性。该人士透露,现阶段,国内、外机器人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器人的稳定性,经过“中试期”的机器人产品,稳定性一般较高。

企业或将享受免税优惠

数据显示,2012年青岛高新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24.7亿元,其中机器人产业产值1.5亿元,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为全力助推青岛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我市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据透露,对于机器人专业人才,我市将按照“人才特区”政策给予住房、落户等优惠措施;对于机器人相关企业或将实行免税补助。

目前,高新区已落户机器人项目11个,机器人产业高端项目初具规模。其中华东机械重型锻造操作机及工业机器人项目正在开发的240吨锻造操作机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的锻造操作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型物流工业码垛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项目由青岛诺力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主要从事新型物流工业码垛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研发及制造,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报多项发明专利。

建设北方最大工业机器人基地

我市机器人研究专家表示,工业机器人作为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那么,青岛如何建造自己的机器人产业?

今年,青岛高新区组建了专业招商团队,将工业机器人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发展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配套零部件产业,鼓励企业研发智能机器人机构设计、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等共性技术,攻克机器人建模、感知、多机器人协调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嵌入式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形成机器人成套设计、应用能力和模块化功能部件生产能力,实现多自由度高速轻载和重载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着力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同时,高新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集聚创新要素,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机器人领域引导建立了市级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立了机器人本体机构研究实验室、控制系统研究实验室、智能夹具研究实验室,持续开展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攻关。

打造中国 智造”港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载体的支撑。昨日,位于高新区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依托产业联盟,青岛高新区在先进装备制造区内,规划了1000亩的机器人产业园,作为全市工业自动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根据规划,机器人产业园将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在机器人产业园开园仪式上,青岛高新区分别与五个机器人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安川电机、海尔集团、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等一批机器人产业重点项目落户产业园。

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思路,规划筹建机器人产业基地,与周边企业形成互补,构建高新、智能、清洁的中国“智造”港湾,力争用3年时间,将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专业园区和国家新型专业化示范基地。到2023年年底,产业园成长为山东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机器人示范园区,以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为特色,覆盖整个产业链。

声音

设计重于制造

在昨日的签约现场,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收获颇丰。作为五大重点项目之一,其与青岛高新区成功签署合作协议,投资2.6亿元建设机器人产业配套项目。王进透露,雷霆重工设计研究院也将落户青岛高新区,与该项目同步展开工作。“我认为,机器人产业最需要是设计,制造居其次。”入行20年,王进深谙机器人产业的“命门”所在。王进重视设计高于制造,为此专门成立设计研究院,聘请专业人才进行开发。目前,雷霆重工每年出口的专业机器人,占全球市场12%。“下一步,将加快布局国际市场,争取更多话语权。”

侧记

“青岛造”机器人的跨越之梦

七年时间,辛勤创业。青岛诺力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维力,是机器人制造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董事长。投身机器人制造行业七年,言谈之间,掩饰不住担当培育民族品牌重任的勇气。

筑梦,七年之前

时间回到2006年,杜维力初涉机器人制造行业。随着对市场的逐渐了解,国内企业受制于国外企业的一幕幕,让杜维力的民族情结油然而生,下决心造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那时,国外企业控制着机器人本体的核心部件,从价格到渠道,国内企业均处于“被控制”的劣势地位。很多企业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接了不少订单,看似实现千万元的产值,实则白白为国外企业打工,自个儿的“腰包”越来越瘪。而国外品牌的本体价格,一到国内就是飙高、飙高、飙高。“我们自己的配件成本控制得再低,加上本体后,整机产品就再无价格优势可言。”

追梦,三年之前

在高端制造领域,青岛的很多企业也曾面临核心部件被国外“绑架(价)”的尴尬,如电缆的附件、高速列车的电源等等。实践证明,唯有自主创新,方有立足之地。

企业初创的头三年,杜维力奔走全国,寻找技术创新团队,希望能够设计、生产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2009年,诺力达与中国航天航空大学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合力研制码垛机器人。与创新团队的合作,让杜维力离民族品牌之梦更进一步。

逐梦七年,杜维力依然保持着对产业和市场的高度敏感和关注。伴随机器人制造产业的不断升级,杜维力意识到,何不通过联合业内企业共同研发制造,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让“青岛造”机器人广纳各家所长,提高“青岛造”机器人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今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岛造”机器人在诺力达研制成功;同时,杜维力与合作伙伴酝酿已久的“青岛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也正式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批复……杜维力说,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经过不断的持续改进,“青岛造”机器人有望在三五年后大规模上市。届时,杜维力将继续带领诞生于青岛的诺力达,从民族走向世界,实现一个创业者由民族梦向中国梦的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