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从山东省东明县黄河大堤到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的道路两旁,成方连片的食用菌大棚格外醒目。
自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启动以来,东明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立足优势,科学布局,超前谋划,努力打造富硒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产业、高效设施农业“三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黄河滩区逐步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新生“试验田”。
富硒作物渐成规模
东明黄河滩区每千克土壤硒含量达0.22毫克,种植的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籽粒富集硒能力较强,成为独居地方特色的富硒产业基地。由于土壤肥力好,种植面积大,富硒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在东明县得到全面加强,也增加了发展后劲和拉长了产业链条。
为大力推进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作物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的引进与创新力度,东明县滩区建设领导小组大力推行统一选用优良品种、统一机耕、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还田的“六统一”种植模式,鼓励发展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富硒优质农作物基地。“力争到2020年,滩区富硒小麦稳定在15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5万亩,富硒西瓜基地5万亩。”东明县农业局局长杨军说。
畜禽产业优势彰显
东明县的黄河滩区养殖历史悠久,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是远近闻名的优良畜种。东明县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为目标,以“规模发展、生态养殖、品质安全”为发展方向,以发展草牧业为政策导向,充分利用滩区土地、饲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畜禽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养殖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助推农牧结合模式为脱贫攻坚阔步前行。
据东明县扶贫班主任张中华介绍说,该县将利用滩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饲草资源,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畜禽养殖,做到传统养殖和特色养殖有机结合。三年内,滩区牛羊存栏量将达到2万头,家禽存栏量50万只,发展饲料作物1万亩,建立农产品加工或保鲜基地500亩,东明黄河滩区将出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风光。
高效农业蓄势待发
目前,东明滩区蔬菜种植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展现出良好势头,随着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的裂变式增长,为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按照“强菜、促菌”发展思路,东明县滩区迁建领导小组决定,以培育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力和经营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强特色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积极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不断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滩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
同时,东明县突出资源节约化、生产标准化、产业链条化、产品高端化,通过打造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菌种繁育、菌渣高效循环和产品研发出口等产业不同特色的示范园,大力发展高效食用菌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村和产业园区共同建设,让滩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圆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