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现代农业硅谷
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现代农业硅谷
走进青岛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映入眼帘的小树大小的春笋、黄瓜与西红柿一眼望不到边,这些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情景,如今在移风店的土地上变成了现实;蔬菜无土栽培、树式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等新奇的栽养方式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现代农业的优秀成果,正在转化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小金库”。
着眼于打造即墨农业“硅谷”,以科技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建成了生产服务中心、生产示范中心、种苗培育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净菜配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快速检测中心七大功能中心及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区、农产品加工区、信息和技术培训区四个功能区。
其中,绿色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区建成了高档无立柱日光温室141个,普通日光温室6300个,普通大拱棚7600亩,发展大田无公害蔬菜30000多亩;农产品加工区建成占地220亩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培育蔬菜营销中介组织30多个,成立蔬菜合作社18个,建设冷藏库12座,储存能力达2万吨;信息和技术培训区建立了园区网站,完成150平方米的信息培训中心建设。
农业大棚里开起“学农课”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从2004年开始,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把科技培训作为增强农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对周边地区农户进行了系统的瓜菜生产培训。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一场“学农课”,即墨国家农业高新区主任李平安带着记者和农户来到位于农业科技园区内的西红柿无土栽培冬暖式大棚。走进大棚,一股热浪袭来,只见绿油油的西红柿已经长到30多厘米高,长势很好。
“大家向这边靠靠,我给大家讲讲西红柿无土栽培应注意的事项。”园区徐技术员在一片长势茂盛的西红柿前蹲下身来,用手扶住一片西红柿叶片招呼菜农们。大棚内的气温高达30多度,徐技术员一边擦汗一边耐心讲解,菜农们也听着、记着、问着。
1个多小时的大棚现场讲解结束后,李平安和技术员们又带着菜农来到多媒体会议室,用幻灯片的形式对一些现代的种植技术进行系统演示和拓展。前来听课的菜农李浪沙兴奋地说:“今天的科技课真是时候,家里大棚正有些问题不知道咋解决。”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农民返校培训活动,已有1300余名农业致富能手从中受益,这批放下锄头“进课堂”,走出课堂“忙增收”的“课堂农民”,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辐射推广的实践者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
科技扶贫扶出“新生活”
为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真实的“农民增收”,园区坚持“把风险留给自己,把成功送给农民”的原则,每引进一个新品种、一项新技术,首先在示范棚内进行试验,成功后再组织农民实地参观,然后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讲解,最后选择重点村、重点户进行示范并逐步推广。
菜农刘海波今年家里种的还是西红柿,但用上了新技术,把秸秆埋在秧苗下,撒上发酵粉,秸秆转化成优质粗饲料,并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繁殖。“今年的收成比较好,西红柿个大,酸甜度也刚好。”看着自己种的西红柿在棚里红彤彤一大片,刘海波笑着说,“今年这两个棚的纯收入应该能达到4万元。”李平安告诉记者,像刘海波一样的农户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大户与农民专家也是在基地培训中学习出来的。
通过园区内的实验、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土地利润率提高了15%,劳动生产率提高30%,优质产品率高达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75元以上,园内企业安排1.3万人就业,每年能使20余万名农业劳动力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