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山东蓝村镇:陆港新城产业兴
2019
01/28
10:03

“爷爷的故事里火车站历史悠长,奶奶的记忆中皮鞋厂名声远扬……”在山东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王演庄社区红叶诗社,优美的诗歌唤起了人们对40年前蓝村镇的最初印象。改革开放以来,蓝村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一座产业聚集、配套完善、宜业宜居、产城融合发展的“陆港新城”正在崛起。

近几年,蓝村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王演庄社区开展街巷整治,实施了雨污水分流、五线入地、厕所改造等工程。主街道上铺设沥青、设立乡情路名,还打造了红叶广场、三泉河景观带……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社区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底蕴,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两岸绿化休闲路,朝练晚歇随心遛。”79岁的退休工人毛兆强创作了一首诗歌点赞治理后的三泉河。

今年,蓝村镇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累计开展了“最美劳动者评选”“蓝村大米文化节”“前白塔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这些接地气的活动让普通农民也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水平提高后,村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毛兆强说。

12月2日,蓝村镇青岛雪达集团旗下的青岛益泉针织有限公司车间里一片忙碌。“记得1975年11月21日,是我进入即墨县南泉针织厂(现青岛雪达集团)的第一天,那时我是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从一线工人干起,搬砖建厂房。没想到厂子会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变成今天的集团公司。”62岁的雪达集团前任董事长张世安对记者说。

与众多的针织服装企业一样,1975年成立至今的青岛雪达集团,其生产经营一直以代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自主品牌的营业额逐渐攀升。在青岛、上海、武汉、济南、威海等城市,雪达集团不断开设直营店和专卖店,总量已达30多家,销售额每年可达3000多万元。

此外,蓝村镇的另一富民产业——制鞋业,已有40余年的历史,现有制鞋企业238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从传统的小作坊到如今规模化的流水线作业,蓝村鞋业品牌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逐渐打开了国内市场。

“1500℃的铁水,我们用百万分之一秒就能急速降到200℃以下。”青岛云路副总经理郭刚向记者介绍说,这种非晶态金属,具有超导磁、低损耗、高强度、耐腐蚀性等独特性能。

成立于2015年的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是蓝村镇近些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我们用自主研发生产的非晶带材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智能电磁材料版图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坐标,与日立、安泰两大非晶带材生产企业并驾齐驱。蓝村镇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在这里,我们没有后顾之忧。”郭刚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10月29日,规划占地面积约6000亩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正式奠基,将建设涵盖轨道交通产业设备维修保养、核心零部件制造、轨交配套产品生产等功能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项目承载区。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蓝村镇的发展带来新契机。2017年10月,由青岛国际陆港直通青岛港前湾港的铁路专列——即黄班列正式开通,真正实现了码头功能前置、货物对流和货物集散效应。2018年1月,即黄班列并入全国铁路路线图,实现定点定时运行。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开通青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力求打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脉。

“随着跨境电商小镇、济铁物流园、中航发军民融合新材料产业园、杭萧钢构等项目的落地,蓝村镇的发展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能。”蓝村镇党委书记周遵贤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