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绵延万里,泥沙冲刷沉积,孕育出万顷湿地、百鸟翔集、黄蓝汇聚的万千气象,东营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唤醒沉积亿万年而成的“黑色血液”,以传统化工“牵手”绿色低碳,实现喷涌而出后的华丽变身。
烯烃芳烃产业集群作为全市唯一成功入选省支柱型雁阵集群、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成功认定为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智慧化工园区成功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案例……东营港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枝”;一方面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新芽成大树”,走出一条个性鲜明、步履稳健的绿色发展之路。
锻造长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走近振华新材料碳四深加工升级改造副产氢能项目建设现场,几抹红色身影忙碌穿梭其中,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类工程机械加紧作业,主体框架雏形初显。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和延伸碳四产业链,充分利用振华石化顺酐装置副产的异丁烷产品,集中港区丰富的碳四资源,生产异丁烯、MTBE的同时,为顺酐装置进一步补充正丁烷原料,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副产的高纯度氢气是东营市氢能产业的有力补充,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绿色、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整个生产过程绿色、低碳,不仅实现了港区资源的优势互补,更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释放出强大的“磁吸效应”。
向新而行,新兴产业引领蝶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动能转换的“加速器”。东营港瞄准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实践,论证实施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2024年,投资过百亿的鸿丰、亚通、富海三大项目相继落地,对解决国内“卡脖子”技术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乾泰技术研究公司的高强高模沥青基碳纤维成功完成中试;诺尔生物的新型高效隔热阻燃灭火材料、赫邦化工的半导体用特种环氧树脂材料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其技术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新动能快速成长壮大,正在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开发区依托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化工中试基地,探索形成“企业出题、共同体揭榜、共同研发、集群内中试转化”和“技术引进、中试验证、集群内转化”两套创新发展机制,实现“研发—小试—中试—转化”的“全程贯通”。率先引入科研生态服务商,为先进化工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的研发转化提供计算机模拟、高性能计算、实验测试服务。“截至目前,东营港实施突破‘卡脖子’中试项目22个,就地转化12个,新授权发明专利682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6.4%。”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
数字赋能,制造业向高质高端迈进
走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园区“确定性网络+AI化工智能体”操控电脑、按键即可实时监测园区内关键信息。无论是园区企业生产负荷、能耗等运行数据,还是各种安全装置状态是否异常,确定性网络都能如“网络高铁”一般准时准点,把“尽力而为”变成“确保所需”。
2024年,以东营港高端化工产业园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的契机和优势,开发区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数字产业扩量倍增行动,“一企一策”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新增13家。深化“5G+智慧化工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全国首张确定性网络化工专网,有效提升区域内工业要素的流转效率,释放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1% ,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成功推动“东营港智慧化工园区”作为重点园区数字化转型案例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
俯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优势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化工多点开花,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实现融通发展,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度达到94%,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拥有高端化工、新材料、现代海洋领域三个“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的开发区。202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焦产业升级、节能降碳、创新突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省内唯一“低碳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王明华 通讯员 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