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山东统筹区域发展 打造“蓝黄两区”引擎
2013
08/26
11:52

近年来,随着山东黄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抓住战略机遇,发挥自身特色,在“蓝黄两区”建设上迈出了步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山东省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承担国家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使命。两年多来,“两区”建设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成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两大强力引擎。

山东“蓝黄两区”引领全省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随着山东黄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抓住战略机遇,发挥自身特色,在“蓝黄两区”建设上找到了省内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为山东全省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009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审议并获得原则通过。该经济区范围将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规划》获批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2010年以来,山东率先提出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并得到了国家支持,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划入了蓝色经济的范围,在这块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集中了全省的优质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蓝黄两区”规划建设已有两年多时间,如何评价当前的发展?山东省发改委主任、省“两区”(山东黄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主任张务锋在接受《瞭望》采访时总结了以下四点。

首先,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蓝黄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31.2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5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97.6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47%。

其次,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目前,蓝区的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海洋药物的种类和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黄三角经济区高效生态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建成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5家,绿色种植业基地15个。

再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两区”规划确定的2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16个基本建成;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建成我国首个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黄三角成立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了磁浮磁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一批核心技术。

最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两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工作。青岛港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一大批港航、公路项目投入运营。黄三角地区未利用地开发完成21.4万亩,进一步拓展了“两区”发展空间。

在“蓝黄两区”建设上,山东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方面,张介绍务锋:目前,沿海省、区、市都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竞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要把规划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措施来保证。

为统筹推进两大发展战略,山东省成立了“蓝黄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9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编制完成55个专项规划,印发了蓝色经济区7市规划,形成了以国家规划为纲领、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与《规划》赋予的重大政策构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了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设立了11个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重点工作协调推进组,定期研究推进重要工作;出台了考核评价办法,对“两区”各市县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与评价。

为强化载体和人才支撑建设,建立了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人才保障机制。设立了总规模为28亿元的“两区”建设专项资金,去年分三批安排财政资金23.2亿元、合作贷款16.85亿元,扶持了286个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83项重大政策事项,目前已经基本完成51项;实施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省级财政给予每个新引进的团队500万~800万元经费资助,“两区”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个团队1000万~3000万元项目投资补助。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日前山东省财政厅发布消息,该厅会同山东省发改委下达资金26.5亿元,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实施,加快形成“两区”“一圈一带”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表示,资金将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用于支持“两区”“一圈一带”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及修编,重点区域发展亟须的高端人才引进,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及提升改造工程,旅游规划编制和乡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项目,特色园区内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在“蓝黄两区”建设方面,张务锋认为,“两区”建设进入了加快推进、集中突破、形成优势、引领示范的关键时期,未来在产业发展上,围绕“蓝黄两区”产业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在园区建设上,以“四区三园”、四大临港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园为重点,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蓝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探路沿海经济升级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的蓝色经济成为热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

山东省发改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0.9亿元,同比增长10.2%。2012年,山东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近2.4万亿元。山东省发改委主任、省“两区”(山东黄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主任张务锋表示,蓝区的建设目前已驶入快车道,正处在加快推进、集中突破、形成优势、引领示范的阶段。

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是山东突出的优势。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多处,海岸2/3以上是港湾式海岸。近海岛屿299个,海洋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大致相当,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回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

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6市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县。两年多来,山东按照“规划”中包含的财税、投融资、海域海岛和土地使用、对外开放等60多项扶持政策加快勾勒区域雏形。区域内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5大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表示,蓝色经济区内海洋资源开发已由渔业资源为主向海洋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转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在逐渐构建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给山东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为全国沿海经济升级探索新路。

作为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将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把海洋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目前,山东省《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实施。山东沿海地市干部均视其为一次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

经过多年探索,山东省在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中,为国家发展高效生态型的海洋经济开了先河。据张务锋介绍,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下,2013年山东省现代水产养殖业产业规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海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和效益、现代海洋化工产业规模、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增加值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国家针对一些拥有较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的省份,出台了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内容的政策支持,发展海洋经济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按照蓝区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较快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张务锋表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力度,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提升蓝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优化区内产业结构,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园区带动能力、科技创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转化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水平。

“黄区”:黄河三角洲统筹规划建四大临港产业区

山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黄河三角洲四大临港产业区取得新进展。近日,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临港产业区的具体范围和发展重点。分析人士称,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临港产业区的具体范围和发展重点,将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将有利于山东各临港产业区协同推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东营、滨州、潍坊和烟台莱州四个临港产业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在山东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这次对上述四大临港产业区进行整体规划,使其既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各自特色,又凝聚合力,相互呼应,形成山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分析人士称,该规划的出台,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规划,东营临港产业区(起步区)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面积232平方公里。建设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储备基地,建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节点、鲁北及晋冀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滨州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面积526平方公里。建成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先导区,环渤海区域性物流中心,重要的蓝色经济集聚区,生态和谐的宜居新城。将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绿色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

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677平方公里。建成海洋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蓝黄战略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宜居滨海新城。

莱州临港产业区规划范围包括三山岛等9个镇街的沿海区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建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烟台市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潍坊市副市长、滨海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树华表示,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为临港产业发展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层次,开发区将认真落实和实施规划,突出抓好临港产业区发展,在潍坊滨海重点培育100家骨干企业和1000个重点项目,力争用8年至10年时间,使滨海的工业过万亿元,再造一个海上工业潍坊。

滨州临港产业区建设方面,滨州市为加快这一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带的崛起,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海新区,强力推进滨州临港产业区快速发展。目前这里海水“一水多用”和精细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物流、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几十个大项目正在建设。滨州市港航局副局长李文明介绍说,今年滨州港将投资18.97亿元,进行港口及物流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航道等设施全部完成后,这里将能够满足3万吨至5万吨级船舶停靠。滨州港是山东省最北部的港口和整个济南都市圈唯一的出海口,四大临港产业区规划的实施,将促进滨州临港经济实现新的突破。

青岛将有望成为中日韩自贸区金融先行试点城市

山东省8月9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引进金融投资类机构、加强跨区域金融合作、做好“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三大措施,加快这个东部大省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同时该意见还表示力争将青岛列为谈判中的中日韩自贸区金融中心。

据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理尘介绍,山东将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山东设立地区总部和专业机构,引进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来山东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支持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山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外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山东将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金融业务先行先试。”赵理尘说,山东将抓住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契机,争取将青岛市列为自由贸易区金融先行试点城市,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日韩的离岸金融中心,同时发挥青岛保税港区地理和政策优势,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改革试点,力争将其建设成面向日韩的离岸金融中心,促进中日韩间的经贸往来。

对于山东省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举措,赵理尘说,首先,山东正着力引进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鲁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其次,服务“走出去”企业,建立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担保平台、运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及出口信用保险(放心保)等金融手段;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第三,加快推进跨区域金融合作,主动承担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提高金融后台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承载力,支持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动山东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赵理尘表示,目前,借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契机,充分发挥山东在中日韩贸易中的龙头作用,建设面向日韩的离岸金融中心,是山东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点。

据悉,2012年山东与日本、韩国进出口实现525.7亿美元,日韩在山东直接投资合计18.3亿美元,山东共有超过7000家的日韩投资企业,日韩已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