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掏出来
风力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中西部产业升级的优先选择。
济南:提高省会"首位度"
济南市提出,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必须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提高省会"首位度".狠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壮大形成城市经济发展高地。激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中心活力,发挥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等作用,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
济南将加强与其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六市的沟通配合,推动共谋划、共建设、共分享、共繁荣。加快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快一体"路网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梯次转移,增强城市群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以"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获批5A级景区为契机,推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省会城市群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突出抓好济莱协作区建设,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务实合作,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淄博:东连西接 融合互动
淄博市提出,抓住用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将有助于淄博站在更大的平台上,吸纳优质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城市产业发展水平、城乡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要加快与省会城市的全面对接,重点是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围绕建设300万以上城区人口的次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形成与省会城市东西呼应、融合发展的城市格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淄博技术、人才、品牌、存量资产等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规模和结构层次;推动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借助省会人才智力资源和淄博的产学研优势,规划建设新医药、精细化工、功能陶瓷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增强区域科技实力;推动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淄博要率先大幅度减少排放、增加绿量,积极构建跨界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同时,淄博处于"蓝黄"两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叠加地带,要发挥好东连西接、融合互动的枢纽作用。重点是依托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产权市场;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
临沂:依托区位 突破产业
临沂市提出,充分发挥临沂近海临港和与蓝区、黄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紧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用足用好沂蒙革命老区优惠政策,争取通过3-5年的时间率先实现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植的双突破。
在现代农业方面,按照规划建设鲁中南山地丘陵优质农产品供给区的定位,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沂沭河两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带,进一步提升"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型工业方面,依托临沂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植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临港化工等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按照规划"四链一环"总体布局,与枣庄、菏泽共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链,加快推进蒙山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着力塑造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依托临沂应用科学城、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中印软件园等平台,规划建设临沂软件外包城。加快开展省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临沂港、跨国采购中心等平台功能,全力争取开展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力争到2015年商城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
德州:错位竞争 链式发展
德州市提出,坚持服务省会、当好配角、错位竞争、优势互补、链式发展。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本土优势企业挂大联强,争当行业龙头;更大力度扩大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国内外500强落户德州。硬件软件一起抓,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县市驻地产城融合,促进全域城镇化,增强辐射带动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环境"洼地"、投资高地。
着力破解土地制约,抓住列入国土资源部增减挂钩试验区和农发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机遇,纵深推进"两区同建".着力破解资金制约,正在规划建设高铁新区金融中心;把德州资本交易大会提升为全国性融资平台,争创全省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着力破解人才制约,全力抓好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京津济优质蓝领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实施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每年引进一批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和研发团队。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大绿网",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即将验收;提升"大水网",确保海河迎查争第一;抓好"大生态",打造面向京津济的宜居宜业宜游基地;坚守"硬"约束,确保按年度节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坚持民生导向,确保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菏泽:唱好西部隆起协奏曲
菏泽市提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引南连北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把菏泽打造成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增长极和向中原地区辐射的桥头堡。着力推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向价值链前后两端延伸,向具有产业控制力和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环节延伸。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确保城镇化率与全省的差距逐年缩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大力实施扩大就业、教育提升、医疗惠民、社会保障、文化共享、社会管理创新"六大民生工程".
此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更加注重与西部经济隆起带各市的相互融合,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搞好衔接,努力在"协奏曲"中形成共鸣,奏出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