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产业富民、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形成了大创业、大建设的浓厚氛围,开创了大发展、大跨越的生动局面。在上半年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中,我县名次大幅前移,跨入全市第二方阵。尤其是各乡镇街和县经济开发区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推广先进经验,县委宣传部组织《武城时报》编辑部、县电视台共同开展了“走基层,看亮点”联合采风活动。本报自本期起开办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短短一年多时间,新增园区规模相当于再建一座县城;短短半年多时间,洽谈过亿元入区项目42个,达成意向25个,签约并动工建设11个,其中包括总投资108亿元的玲珑轮胎和15亿元的光煜新能源项目。如今的县经济开发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大项目聚集,好项目不断,正日益成为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航母”,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赶超打造了坚实平台。
“扩”出一片新天地
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8年,因在全省建成早而一度广受关注。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竞争态势的不断加剧,县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布局、功能分区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已与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科学发展特色园区,坚持规划先行,大力实施开发区东扩工程。投资60多万元,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对开发区产业布局、功能分区以及路网管网、道路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将开发区规划为“两轴八区”,“两轴”即振华街、德商路,“八区”即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商贸物流区、综合服务区以及沙窝屯、王立屯和河沟三个居民社区,成为我市首家完成总体规划的省级开发区。同时,每年拿出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开发区建设,大力实施东扩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道路油面铺设30多万平方米,并完善了管网、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聚集功能大幅提升,成为我县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坚实平台。
“一大两高”引领转型升级
在完成整体规划和实施东扩工程的同时,县经济开发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特色招商与产业招商并重,以企招商与外出招商结合,在不断做强做大现有产业、延伸经济链条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型产业和引进特色产业,使一大批投资规模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项目接踵而至。
总投资108亿元的德州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套高性能半钢和20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6亿元,其中,该公司研发中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研发测试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德州光煜新能源有限公司石英坩埚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4亿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英坩埚生产基地。另外,山东海内特、金通公司、威科特公司、美梭公司、今典公司等9个投资过亿元项目相继签约并动工建设,25个投资过亿元项目达成入区意向。 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县工业缺大少强的落后面貌,而且将有力引领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完成美丽嬗变,迅速成为全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
“软环境”成为“硬支撑”
玲珑轮胎项目在进行排水管网设计时,急需我县有水文资料以来降水量方面的气象数据。县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得知后,马上到县气象部门联系协调,迅速将有关资料送上门,使项目方负责人深受感动。这个事无巨细、为企业和项目无微不至服务的事例,是开发区大力优化软环境的一个缩影。
软环境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在支撑,直接影响到客商是否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为此,我县在大力加强开发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诚信、高效、重商、安商的服务环境,推行“审批服务零距离、服务流程零障碍、跟踪服务零时限”等举措,县财政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帮助项目单位进行了天然气管道、11万伏高压线改线和50万土方调运。县经济开发区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靠上抓服务,盯守在工地,协助企业办理各种审批手续,解决在用工、融资及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天然气管道和11万伏高压线路是国家重点工程,改线难度可想而知。县经济开发区组成专门班子,跑市进省,南下上海,历经周折,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宽松优惠的政策,优质高效的服务,把县经济开发区的“软环境”变成了项目建设的“硬支撑”,成为吸纳大项目、好项目云集的“洼地”和全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