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山东禹城高新区创新提升暨人才建设动员大会成功召开。禹城人凝聚力量,放大优势,以高新区创新提升为主线,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加速“创新提升”步伐。
经过14年的发展,禹城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项目建设的主平台和财源建设的主战场,已经成为“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所在、突破所在、希望所在。高新区荣获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和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首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山东省生态经济十佳开发区、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规模企业聚集园区等称号。
禹城人形成共识,高新区创新提升,是加快率先跨越的战略选择。支撑引领新一轮大发展,只有以高新区创新提升为抓手,扩大新优势、开辟新路径、挖掘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才能实现率先跨越的升级跳,打造科学发展的升级版。
加速建设基础和孵化平台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崭新的社区栉比鳞次,一个个新引进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眼下的禹城高新区,优美的环境让每个前来考察的客商都眼前一亮。
优化园区环境,不断聚集吸纳高端人才、自主产权、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近年来,禹城秉承“大投入带动大建设,大建设搭建大平台,大平台促进大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平台载体、招商引资的洼地和项目建设的制高点。
“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他们累计投入30亿元,新建改造19条、28公里道路和95公里的排水管网,新增绿化面积53.1万平方米;高标准配套建设了第二污水处理厂、东区变电站、天然气分输站及管网,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务配套体系。新建成1.2万平方米的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45个、审批服务事项240项,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把软环境做硬。
目前,该市以高新区为核心,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1个,企业科技孵化器6.7万平方米,大学生实习基地9个。今年,在德州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表彰大会上,禹城高新区勇夺德州各县市区开发区第一名。
“5大战略”与“5位一体”科技创新机制
5月13日,在禹城市人才建设会上,龙力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员夏蕊蕊等5人,胸前佩戴大红花,兴奋地走上主席台,领取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大红聘书。
聘请企业人才参政,这在该市有史以来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5人都是企业引进的全职全日制博士,与政府签订3年合作协议,作为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决策,由市财政每年发放4万元政府补贴,并帮助其妥善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
“我们认识到,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要想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为此,我们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创新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该市市委书记张安民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禹城市将重点实施好五大战略和“5位一体”科技创新机制。
“5大战略”就是,实施产业立区战略,打造高新区率先突破的根本支撑;实施创新活区战略,打造高新区率先突破的核心支撑;实施招商强区战略,打造高新区率先突破的关键支撑;实施项目兴区战略,打造高新区率先突破的后劲支撑;实施环境优区战略,打造高新区率先突破的基础支撑,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省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产业聚集区、招大引强主战区、投资创业最佳区。
“5位一体”科技创新机制就是,探索建立了以省级高新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金融机构为后盾、以政府服务为保障的“5位一体”科技创新机制。
禹城市制定优惠政策,对拔尖人才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到禹城干事创业,聘请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专家教授担任科技顾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1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了人才信息储备库;鼓励本市的德州科技职业学院、职教中心本土院校等扩大当地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开展对口培训,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外来项目提供了强大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优质用人环境使人才“洼地效应”逐渐形成。目前,该市已引进“两院”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泰山学者”4人,“长江学者”2人,1300多名外籍大学生和科研人员落户禹城,形成了20多支以院士、教授为指导,以博士、硕士为核心,以中高级职称人才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团队。高新区则聚集了当地90%以上的优秀专业人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53项,完成科技成果152项,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17个,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据统计,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2%,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
激发“6+2”特色产业优势
5月15日,禹城市举行2013年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60亿元的12个项目顺利签约。
此次签约的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发展前景好,是禹城市招大引强的重要成果。12个项目中,工业加工项目8个,全部投向高新区。其中,该市政府与四川濠吉集团签约年产10万吨全球首创非油炸杂粮方便面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与东莞金安纺织公司签约年产2000万件羊绒针织项目投资达10亿元。
正是围绕优势项目和特色产业,禹城市不断突出招大引强,积聚发展后劲。
禹城市突出重点是“6+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6”就是“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高档纺织”, “2”就是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
他们围绕“6+2”现代产业,按照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要求,瞄准成熟企业产业转移、产业布局和产业合作三个方向,推进产业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区域招商。一些前所未有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汉能、博通小微企业园、宝世达电缆、迈特力重机、蒙娜丽莎高纺、霍氏集团润滑油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
规划先行谋布局,拉长链条壮实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日渐成熟。禹城市市长张磊介绍,他们对高新区科学制定产业分区规划,优化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等特色园区,实现同类项目集中布局、资源共享,促进同质产业配套联动、抱团发展。“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成发展方向,他们集约推进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高档纺织等特色产业,重点实施“333”工程,即3年内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3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打造中国“生物谷”、国家重大装备核心件研发制造基地、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基地。
顶层设计,向国家高新区冲刺
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筑牢高新区创新提升的强大保障。
“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将国家高新区的牌子扛回来!”——谈及禹城高新区的发展目标,禹城市政府党组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健如是说。
近年来,禹城市把高新区作为科学发展升级版、率先跨越升级跳的核心动力和载体支撑,坚持“高、优、精、新”原则,深入实施创新提升工程。
今年,他们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思路,加速向国家高新区迈进。成功组建了争创国家高新区推进工作委员会,由该市主要领导挂帅,聚智聚力,协调配合,加紧提升科研机构与产业的配套化、集成化水平。
在工作定位上,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省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产业聚集区、招大引强主战区、投资创业最佳区。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产业立区、创新活区、招商强区、项目兴区、环境优区。在重点把握上,突出招大引强、产业培植、自主创新、体制创新、园区建设、管理升级六项重点。在发展目标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5%以上,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增长水平,工业增加值、税收、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目前,高新区集中了全市项目总量的80%、骨干企业的90%、财政收入的70%和全部六大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