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区将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以提升未来发展竞争实力。
“威海高新区将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以技术进步推动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使这里成为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威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姜玉毅说。
经过20年的发展,威海高新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等称号。目前,区内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6家,省级研发机构24家。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690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62项,实施“863”计划34项。全区累计鉴定科技成果277项,其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成果共78项。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高新技术产品280多种,占全市的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的70%。多功能激光一体打印机占全球市场的35%;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占国内市场90%以上;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去年工业销售收入460亿元,其中73.8%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复合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培育发展新能源、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
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该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先决条件,制定出台科学技术奖励、专利奖励、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8%用于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创新环境的最优化。
近年来,管委财政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整合哈工大(威海)6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引导民间投资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民营孵化器,全区孵化总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30多家。
目前,全区共吸引和集聚了各类人才26300名,其中聘用“两院”院士29名。光威集团聘请23名日本、俄罗斯专家,成功研发出宽幅碳纤维预浸布、高精密模具等产品,改变了我国碳纤维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碳纤维及后续产品生产基地。
双丰、华菱、新北洋、联桥国际等15家企业分别在加拿大、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外力搞研发,汇聚全球创新“智力”资源。
按照“十二五”规划,该区到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40%。
“十二五“期间,这个高新区将重点打造威高工业园、IT产业园、海洋高技术产业园三大园区。这三大园区,计划投资31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690亿元.形成碳纤维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在全国有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其中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姜主任特别强调,威海高新区将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到2015年,实现收入突破100亿元。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80余家软件创意及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企业,培育壮大动漫产业,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书刊、电影、音像制品、舞台剧等,使这里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基地。
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形态,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威海高新区设立研发总部,到2015年,省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达到45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6家,新增跨国研发中心10家。
引进国际化的领军型人才,特别是引入以尖端项目为载体的研发团队,重点引进1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2015年,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