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新区坚持“四新一海”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积极开拓思路,科学布局,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研发生产及制品加工、大型卡客车子午胎研发生产、聚醚砜工程塑料研发生产及制品加工基地。
“去年,全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今年,我们通过产业膨胀、科技强企、资金融通、政策驱动等措施,继续推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3年达到100亿元,2015年达到300亿元,2020年超过1000亿元,将建成全省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6日,记者在采访工业新区相关负责人时,他自信地说。
■现状
门类全 技术领先
9月6日,在金威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内,研发中心主任成国亮将反应试剂均匀倒进试验容器内,进行“六苯氧基环三磷腈”阻燃剂投产前的小规模试验。据介绍,金威化学自主研发的“六苯氧基环三磷腈”阻燃剂项目为世界首创,该产品生产项目预算总投资1.2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六苯氧基环三磷腈”1万吨,产值达10亿元。
同时,浩然特塑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发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制品”项目,建成全国首条千吨级特种工程塑料聚砜(PSU)、聚苯砜(PP-SU)生产线;联合金属科技(威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保型高速超厚铝单板涂层”项目拥有世界第一条3mm生产线,技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工业新区紧盯新材料产业科技前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打造产业基地的思路科学布局,注重新材料产业在招商引资、企业膨胀、自主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导等方面创新工作。
“我们在筛选项目时注重把好两个‘关口’,即引进项目时注重把好项目质量关,在研发时注重把好科技前沿关,确保建设的项目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区新材料领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拥有发明专利53项;拥有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北大、清华、中科院、浙大、吉大等著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42项。
截至目前,工业新区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建设了拓展碳纤维、开泰体育用品等项目;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实施了三角轮胎、金合轮胎、浩然特塑、晨源新材料、金泓化工、金威化学等项目;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上马了蓝星玻璃、东方玻璃等项目;在稀有金融材料领域建成了豪雅光电、多晶钨钼、格美金属等项目;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领域培育了联合金属等项目。据了解,这些项目共35个,总投资达280亿元,基本涵盖新材料的主要领域。
■前景
成长快 产值递增
近日,在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华茂橡胶科技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紧张安装汽车轮胎。据介绍,该公司是三角集团在工业新区建设的绿色、节能、环保大型卡客车子午胎生产基地,属于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主要产品为各类高性能卡客车全钢子午胎,一期项目于2010年3月份正式投产,年可生产子午胎300万条,二期将于2014年建成投产。
“我们生产的轮胎产品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三角轮胎同时为重汽、一汽、二汽、上海通用、通用五菱、奇瑞、长安、临工、山工、徐工等50多家汽车、工程车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全钢子午胎的生产效率,2015年全面投入生产后,将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和三角华茂一样,在工业新区,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金合轮胎目前正处于建设期,预计2017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浩然特塑、晨源新材料、金泓化工、金威化学等项目,预计2020年产值将达到250亿元以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蓝星玻璃、东方玻璃等项目,2012年产值达到18亿元,预计2020年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以上;稀有金融材料领域的豪雅光电、多晶钨钼、格美金属等项目,预计2020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2005年至2012年是工业新区新材料产业培育孵化阶段,从今年至2020年将是新区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工业新区通过产业膨胀计划,推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措施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
打造规模产业集群
“针对新材料产业膨胀计划,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围绕5大新材料领域的三角集团、拓展碳纤维、浩然特塑等骨干企业开展产业招商,确保每年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8个以上。”工业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加大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力度,尽快培植年产值过百亿的骨干企业3家,争取到“十二五”末,构建起产值过300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区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家。
在抓好区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工业新区鼓励企业到境外收购、设立研发机构,实施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形式,促进各类人才向新材料产业集聚;力争2014年底建成3万平方米的新材料产业孵化器,通过孵化器平台,在“十二五”末为新区引进国内外新材料领域专家学者50人以上、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每年新增产学研项目30个。
在资金方面,通过健全完善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信贷规模,争取将资金更多地投向新材料产业;创新融资方式,加快海明威、晨源新材料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步伐,拓宽融资渠道。
在政策驱动上,逐步完善奖励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和重点企业快速成长。“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在3年内形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工业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