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区的20亩水稻试验田忙着收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盐碱地里只能种植棉花等少部分作物,而如今在山东省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区洰淀湖景区附近的盐碱地里,20亩水稻试种成功,获得了大丰收。10月28日,记者来到水稻收割现场,看到稻田里一片忙碌景象,到处弥漫着稻米香。据稻田承包者介绍,来年他们计划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打造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把水稻打造成当地品牌。
现场
20亩水稻喜获丰收
10月28日,记者来到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区洰淀湖景区,此处20亩试验田种植的水稻已经成熟。金黄的水稻连成一片,饱满的稻穗让人不胜欢喜,用手轻轻抖擞一下稻穗,米粒似乎就要散落下来了。
记者看到,在试验田北端,一辆水稻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水稻进入收割机后,米粒被输送到事先准备好的口袋里,散发出阵阵稻米香,脱粒后的水稻秸秆则随后铺在了地面上。“在我的印象中,收水稻都是人工的,没想到可以用机器收割了,还这么快。”附近村民王先生说,听说当天这里用收割机收水稻,他就赶过来看个稀奇。
“这是我们第一年种植水稻,从现在情况看收成不错。”稻田管理者张师傅说,虽然种植这20亩水稻实验田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看到如今的收成,他感到无比欣慰。
20亩水稻获得大丰收,让这片盐碱地里充满了喜悦的气息。据稻田承包者马颖介绍,这20亩水稻是试验种植,共引进了200万株名为“徐稻五号”的水稻品种,没想到试验这么成功,一亩水稻产量1000多斤。
管理
采用立体生态模式,付出很多心血
据稻田管理者耿先生说,他们采用立体生态模式种植水稻,水稻种植的肥料全是鱼塘的淤泥和生态有机肥。而水稻插秧后的两三个月里,稻田里还放养着河蟹。“池塘里的淤泥是土杂肥,接着就运到了稻田里,种出来的大米一点化肥农药不用,全是有机无公害的。”耿先生说,这样不仅能让水稻长得好,还能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
“我们是第一次种植水稻,也是摸着河过桥,我们专门请了水稻种植专家,边学习边种植。”耿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这里都是盐碱地,不适合水稻生长,所以他们先对土质进行了弱碱化处理,然后将洰淀湖的湖水引入稻田里。“今年5月份,我们开始插秧,当时从远处看,这里犹如江南一样,一派盛景。”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管理者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几乎天天都在稻田里忙活,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水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个月的努力,如今终于收获了。
前景
对大米进行深加工,打造成产业链
据双王城生态经济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这里以前有过种植水稻的历史,只是后来因为水资源条件等原因,停止了种植。
马颖告诉记者,以前种植水稻引用的是黄河水,以后他想引用长江水,让父老乡亲吃上用长江水种出来的大米。“今年种植水稻,我们引用的是洰淀湖里的湖水,以后长江水经过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进入附近不远的双王城水库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长江水。”马颖说,今年水稻试验种植成功了,他计划来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种植品种。等以后各种条件成熟了,将对大米进行深加工,打造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把水稻打造成当地品牌。“随着洰淀湖景区的运营,我们种植的水稻也将成为一个农业观光景点。”马颖说,游客大多是北方人,对种植水稻并不是很了解,“今年8月份,一名泰安的游客来洰淀湖景区游玩,特地到我们稻田里参观了一番,亲身体验了一下‘人在江南水乡,处处稻花飘香’的美景。”
◎相关新闻
峡山水稻试验田
也获得了大丰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区洰淀湖附近的20亩稻田试种成功,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的130亩水稻试验田也喜获丰收,亩产量均超过1000斤。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也是第一年试验种植水稻,其中辖区内的郑公街道南张洛村种植了约100亩,王家庄街道大孙孟村种植了约30亩。“以前这两个村都是种植小麦和玉米,峡山水库水位上涨后,大多数耕地出现内涝,农民收益不稳定。后来在潍坊农科院包村工作组的指导下,两个村今年种植了水稻。”该工作人员说,如今这两个村的水稻都已经进行了收割,收成都不错。
该工作人员还说,如今稻米每斤能卖到5元左右,一亩地就能赚5000多元,比种植小麦、玉米强,“我们下一步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