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邮轮经济已成为“漂浮在水道上的黄金产业”。面对邮轮发展热潮,中国的邮轮产业该何去何从?致力于打造“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的青岛,又该如何找准切入点,在新一轮邮轮产业比拼中抢得先机?参加2013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的专家给出了真知灼见。
昨日落幕的2013中国 (青岛)国际邮轮峰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末以来,邮轮旅游一直保持着平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旅游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板块之一。但在全球休闲市场中,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属于极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据预测,未来5-10年,全球邮轮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15年、2020年,全球邮轮乘客将分别达到2500万、3000万人次的规模。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及亚太邮轮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邮轮业界的关注热点,国际著名邮轮品牌运营商争相涌入中国市场,国内沿海城市邮轮接待规模逐年快速上升,一股邮轮经济热潮正在全国沿海港口兴起,上海、天津、三亚、厦门等港口已经开辟相关母港航线业务,青岛、大连、舟山、深圳、广州、海口等城市正在加紧建设邮轮码头。
邮轮母港考验配套服务
“推动中国邮轮产业发展,要有全产业链视野。”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认为,发展邮轮经济不仅要关注邮轮母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提高。
陈英明说,配套服务能力包括邮轮旅游产品的设计、邮轮相关物资供应商、逐步培育邮轮设计以及建造能力、探索自由邮轮船队建设、推动邮轮人才队伍培养等。“另外,推动中国邮轮产业发展还要有国际化视野,在标准制定、运作模式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积极融入国际邮轮产业网络”。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运营三年多。2012年,有60个国际邮轮靠泊吴淞口港,今年靠泊的国际邮轮数量预计将翻番。该公司总经理陆光原结合近三年的运营经验,对青岛建设邮轮母港提出两点建议:第一,青岛在规划建设国际邮轮客运中心时,要构建好综合服务平台,为旅客创造便捷的通关条件。第二,要做好港口周边的交通服务配套等工作。“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经常会有两艘大船同时靠泊,客流最高时达到1万余人次。最多时,港口周边有数十辆大巴和500多辆出租车排队候客。如果不提前规划好交通疏导系统,将来客流量井喷时会很麻烦。”
衍生产业期待完整链条
众所周知,一个国际邮轮港的建成,必将提速邮轮经济的发展。邮轮的抵达、靠泊、补给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带动邮轮港所在区域的发展。
“在发展邮轮产业方面,吴淞口港已在船供、船票代理以及船舶修理等邮轮衍生业上做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陆光原建议,青岛在发展邮轮产业经济方面,应提早谋划,充分考虑为邮轮和商务商贸产业提供各类服务的维护、保养、物流配送等配套功能,使邮轮产业辐射带动旅游、交通、物料供给、废弃物处理、船舶修造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当前,邮轮客源市场重心正由一线城市转向兼顾二线国际滨海城市。”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肖宝家表示,青岛在发展邮轮经济中要抓住中国邮轮客源市场迸发的这一机遇,抓住境外邮轮公司扩充国内港口网络、丰富航线产品的机遇,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编制邮轮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加快推进邮轮码头建设和配套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吸引邮轮公司入驻,尽快组建本土邮轮公司,加强国际邮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邮轮产业面临政策利好
正如与会专家指出的,目前制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因素仍有很多。如,邮轮产品推广渠道单一;国内邮轮码头在运营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运营模式需要创新;邮轮产业急需的人才匮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邮轮人才匮乏方面,青岛已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本次峰会期间,青岛国际邮轮职业培训联盟揭牌成立,今后我市将在青岛大学、远洋船员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海洋技师学院开展邮轮职业培训,加快培养国际邮轮专业人才。
而从全国层面来看,整个邮轮产业的政策环境也将进一步优化。“目前,中国港口协会正在积极推进政策、体制等方面创新,着力解决制约邮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陈英明在峰会上透露,下一步,将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推动国家邮轮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及全国邮轮码头布局规划出台,鼓励邮轮码头运营模式创新,鼓励邮轮码头运营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邮轮产业服务内容,鼓励邮轮公司或邮轮培养机构在我国设立邮轮人才培训基地,鼓励高校设立邮轮专业课程等,以进一步推动邮轮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