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支撑,从国家到地方,农业综合开发开始由单一类型项目支持向“打包”开发转变。今年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13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我市纳入实施范畴,长清区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成为山东省唯一试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一次重要机遇———
今年,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全国17个省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范畴,拟从2013年起,通过3年试点,力争园区内建设规模较大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形成运作规范、组织带动力强的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培育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建成规模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粮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各类功能区,在全国打造成一批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
经过区级自评、市级复评、省级评审和国家财政部组织项目专家评审和修订,长清区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最终被确定为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2015年,长清将建成全省首屈一指、全国一流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样板。
“区域化打包”建设 总投资1.9亿元
对农业园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一改往年对高标准农田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等单一类型的开发,而是对区域内的农田、企业、合作社等内容统筹规划,“打包”建设。项目区总面积5.1万亩,总投资19960.7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0725万元,带动自筹资金9235.74万元。该项目用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投资3444万元,扶持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资金12146.94万元,扶持济南春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弘瑞家庭农场4369.8万元。项目南临大学城、百王村、赵家营石马庄、大刘庄、靳庄、北大沙河一线,东靠104国道,西邻黄河、北沿北郭庄、韩庄、腾屯、小范庄、济菏高速一线。试点区总面积5.1万亩,其中农田面积4.1万亩。共涉及平安街道28个行政村,人口17528人。
试点将我市“一区六园”规划中的农高区囊括其中,总体布局为“两片、一带、七大功能区”。其中“两片”:一是以农高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研发示范片区。二是西侧依托黄河、北大沙河、南水北调工程等灌溉资源形成的高标准的粮食作物生产区。“一带”:位于平安街道国道220两侧,结合街道的城市建设以及流通方便快捷,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及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形成联系两大片区的纽带。同时,粮食、经济作物、水产禽类、生态观光和农村居民安置与休闲的功能区也将一应俱全。
2013年-2015年具体建设任务目标为,完成试点区4.1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重点建设灌排水、道路、林带、土壤改良与培肥等工程项目,建成规模化优质高产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济作物规模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及休闲观光农园。
重点扶持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强良种良法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和加工等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使其运作规范、组织带动能力强。
培育和壮大6家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产能,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较强的产业化带动能力;推动10家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对项目的扶持,参与6家龙头企业的持股,形成产业化持股机制;同时,加强龙头企业在试点区的聚集能力建设,使龙头企业成为试点区运营的主体。
按照布局,重点实施酸奶车间扩建及配套牧场牛舍改造项目、100万株绿化苗木和果树基地新建项目、生物组培苗木基地建设项目、6000吨农作物良种制种加工扩建项目、300万株名优花卉种苗种植基地新建项目、500亩道地药材繁育、种植、示范基地新建项目等。
农民持股30% 龙头企业彰显带动力
项目计划在企业项目投资中,即5357.5万元的龙头企业财政资金投入中,30%由农民持股。“比如,这30%可以用于为参与合作社生产的农户免费提供建大棚、修路、建管道、买技术、买种子等基础生产设施和生产资料,农民收获产品时,合作社再以高于市场价格的20%收购:市场价卖1元的农产品,合作社以1.2元收购,这0.2元的利润就是农民因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那部分30%‘股份’而获得的红利。”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项目区6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订单带动生产基地、种养殖农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紧密的产业化生产机制,特别是农民持股,建立了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深化了产业化经营内涵,增强了带动能力。
试点项目带给农民最直接的实惠,就是经济收入的增长。据了解,2015年,项目将为农业总产值年均带来10%-15%的增长率,1.1万亩高标准农田经过治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年均5-8%的稳定增长。试点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5%,高于前3年平均递增率3个百分点。同时,试点区扶持6个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共计安排16个财政资金补助产业化项目,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等效应将不断凸显。项目生产期内,试点区16个项目年平均销售收入27300元,利润总额6705.34万元,净利润6453.67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33.59%;项目销售利润率为24.56%。
除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项目还将在生产条件、农技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为农民带来切身福利。试点区10家合作社、6家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实施,新增带动基地3.3万亩,占试点区农田面积的80.48%;新增订单带动种养殖农户11796户,占试点区1.3万户的90.74%;新增就业岗位414个,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189.02万元。农业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大大提升,重点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8%;试点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910%。主导产业动植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同时,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0.80。农业机械装备进一步完善,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农民生产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水平同步提高
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济产业,促进生态环境平衡,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本次项目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产品占试点区农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
项目设施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用节能降耗的生态工艺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针对环境影响,采取切实治理措施,不仅显著降低能耗,而且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订单带动生产基地,通过完善高标准农田或改建生态治理工程,可显著改善基地生态环境,并确保基地灌排条件和旱涝保丰;同时,通过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可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试点区通过对4.1万亩高标准农田道路、灌溉排水设施、林网绿化、土壤改良等,试点区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木覆盖率增加3个百分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加,由0.56提高到0.8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提高到1.2%。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比提高到70%以上,粮食和农产品质量达到优质、安全、无公害水准;试点区初步呈现低碳、节能、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