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产业转移和承接不宜全凭行政之手
2014
04/06
19:20

 近日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省市区组团到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谋求承接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天津河北近水楼台呼声最高,而周边的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区也不甘落后,甚至远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也应声而至希望分一杯羹。

随着“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城市战略的提出,“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词。既然有转移就有承接,而又供少求多,“多省拜会发改委争抢首都产业转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产业转移”对北京来说显然已是势在必行。作为首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承担了过多的功能,集聚了太多的资源,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人口。在其爆发出古树新枝般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众所周知的“大城市病”。为了给北京“消肿”,去经济化无疑是最易操作也最能迅速取得成效的措施。

去经济化的思路其实早已形成。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明确北京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相比于过去“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定位,显然,“经济中心”已不再是北京追求的目标。但对于一个特大城市来说,去经济化知易行难。这也是北京的产业转移一说尽管酝酿甚早,但直至近几年才逐渐迈出步伐的重要原因。而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则显示,未来几年,北京产业转移的决心更为坚定,其势头也将更为迅猛。

甲地产业过密,乙地却可能苦无产业支撑。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到了一定程度,必然催生产业转移,也会造就新的机遇。拜会国家发改委的地方政府自然缘于其看到了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一位官员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前几年从北京亦庄转到我们那里的服装制造业,把一个镇迅速带动起来。”在产业承接拉动地方经济的奇效面前,地方政府的心急火燎完全可以理解。

但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也有清醒的声音。河北省廊坊市市长冯韶慧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廊坊的好机遇,但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承接。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冯韶慧强调:“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冯韶慧的一番话提醒人们,在欢迎产业转移的热潮中需要高度重视污染转移的问题。如果对转出地来说,某些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原本应在淘汰之列,那还有什么转移的必要呢?

除了可能出现的污染转移不能忽视,还有一些问题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也需要冷静思考。有专家表示,争抢产业转移的热潮中还要警惕有人借机炒作,希望借此发展房地产,结果有益的产业没有承接多少,却把很多地方建成了空有房地产的“鬼城”。退一步论,即使是健康良好的产业,也绝非对所有承接地都具备普适性,任何一个产业要在陌生的地方立足乃至发展,怎么能不先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人才储备等前提?

无论是置可能的污染转移风险于不顾,还是漠视本地的实际和特点,生硬对接转移的产业,或借产业转移之名大兴土木,都体现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产业的转移和承接几乎全凭一只行政之手。据报道,某省“196个省级开发区平台全部开放,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这样的开放当然很具魄力,但在开放过程中,有无专家商讨、论证?面对即将被恭迎来的一些崭新的产业,当地民众有没有一点话语权?

须臾不能忘记,中国的某些应该淘汰的产业之所以还能顽强生存,一些地方“鬼城”频现,几乎都是“GDP崇拜”和“政绩冲动”的产物。当前火热的产业承接如果要契合地方的特点而且不违背民众的意愿,对“GDP崇拜”和“政绩冲动”的反省和自觉应该不可或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