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3年10月建立的省辖地级市。
很长一段时间,石油经济是东营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近年来东营把转型的目光瞄向新能源产业,带动油地经济结构比重由原来的7:3逆转为现在的3:7。
2013年,东营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据统计,2013年东营生产总值达到3250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19.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4家。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79亿元,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增长21.5%。
不过,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一、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依然制约着东营经济和城市发展步伐。
近来年,东营提出资源型城市向可持续城市转型。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城市规模,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型的关键。
城市化方面,东营建市时间不长,城镇化起点较高。截至2012年底,东营城市化率达到62.08%,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16位,居全省第1位。
不过,东营的城市化进程尚需克服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矛盾。
据东营市政府调查研究室和东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发布的《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东营市城市化的调查与思考》显示,虽然按人口计算东营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城镇化人口主要集中在油田,地方城镇人口比例偏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
而形成这一城市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东营市是依托石油矿区建立的城市,石油矿区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以地下资源为导向的随矿建镇,导致了矿区城镇建设分散化。
2011年前后,东营市提出的“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城融合一体化、城市功能高端化”的城市发展思路。
2012年底,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确定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基本构建起支撑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城镇体系,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据了解,东营将构筑“一主、四次、二十个小城镇、二百个新型农村社区”四级新型城镇等级体系,形成乡村城镇化、村庄社区化、城乡集约化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东营发展的另一重大课题,是以石油工业为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当前在东营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据东营市政府公开发布的《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显示,“目前,东营市工业强市步伐加快,带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对优化经济结构带来较大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东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93.12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实现利润1236.61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税1937.18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但与此同时,2013年,东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居全省最后一位。
上述分析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偏高,第三产业占比提升难度加大。”
东营市市长申长友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东营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东营经济升级版。
申长友表示,转型以大项目为带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先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以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对于服务业,则要“集聚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促进服务业突破发展。”具体包括加快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
当地专家认为,当前,东营所在的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的北翼,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将会使东营发展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