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园区经济”一直是蓝黄“两区”建设的关键,这决定着如何实现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新突破。近日,记者深入利津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目睹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实施,“产业链条化、链条项目化、项目园区化”的路子盘活了园区经济,也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荒芜人烟”、“盐碱滩”这些都曾是人们对利津滨海新区最初的印象。寒冬时节,记者走进利津滨海新区,只见一个个新建企业拔地而起,建设场面火热,勾勒出了新区发展的大框架。
东营广悦化工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周宪明说:“新区交通路网纵横四通八达,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我们一期投资11.6亿元160万吨/年重油加氢改质项目已投入试生产,正在规划施工二期160万吨/年渣油加氢及配套项目,还规划了三期300万立方/年油品仓储物流项目。”
去年10月份,利津滨海新区总投资3.6亿元、全长20公里的桩埕路已经通车,打通了连接东营港的快捷通道,实现了东营港、利津滨海新区、河口蓝园联动一体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先后投资6.15亿元实施了雨排、污排、工业蒸汽、天燃气管网等工程。
“滨海新区总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一期规划了64.87平方公里,我们还有连片的未利用盐碱地、滩涂地,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刁口乡副乡长任方辉介绍,针对环渤海地区特别是黄三角地区石油及精细化工产业资源丰富、链长量大的特点,依托港口、土地和区位优势,先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石化和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发展。
“微循环”互利共赢
“现在,利华益项目区内已有15个装置项目,形成了‘油头化身高化尾’的产业格局。”在利津经济开发区,利华益集团工程部部长燕传亮告诉记者,过去利华益集团主要以炼油为主,随着利润逐渐减少,他们相继上马了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丁辛醇装置,苯酚丙酮、聚碳酸酯等联合装置,以及碳四综合利用等大项目。
“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14年我们又实施了总投资42.4亿元的260万吨/年重油加氢及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积极构筑以C3与C4产业链条为重点、C5及C6-C8芳烃产业链为‘后续梯队’的炼化精细一体化产业格局。”燕传亮说。
产业在园区内形成了“微循环”。在山东邦迪化学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丁辛醇残液回收装置项目车间主任李成吉指着一瓶瓶透明液体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利用利华益集团丁辛醇残液提炼出来的丁醛、丁醇等产品,可以作为食品、香料等产品的添加剂使用。
“公司每年要用1.5万吨的丁辛醇残液,邦迪离利华益集团丁辛醇项目不足5公里远,两个项目的对接,使利华益集团的丁辛醇残液得到了有效利用。”李成吉说。
据介绍,以利华益集团为龙头的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依托,目前利津石油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已有60多家,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了1460万吨/年。
园区“竞逐”离不开科技
“利华益的起点就是‘一滴石油’,但现在我们能把一滴油裂变出3大产业链、50多种产品。靠的就是我们企业持续进行的科研投入。”燕传亮告诉记者,2013年底,利华益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仅提高了自身科研实力,而且带动了利津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承载能力,为当地石油化工、中医药研发等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
走进山东龙翔实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生产为陕汽配套的5000套LNG气瓶。公司发展战略部经理张文彬告诉记者,LNG液化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便于贮存和运输,安全性好,但在技术上要求比较高。
“公司在采用美国技术基础上,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了低温容器研发中心,申请了新型内分配器焊接工装等7项国家专利,并对抽真空工艺、绝热材料的缠绕工艺、气瓶的支撑结构等进行了改进,气瓶在真空度、真空寿命、稳定性和安全性上比国内同类产品明显提高。”张文彬介绍说,龙翔公司还与青岛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所合作,建立了校企协作关系。
园区“竞逐”离不开科技竞争力。据了解,利津积极为企业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先后缔结了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纺织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合作,联建了“利津—北理工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生实习基地”、“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利津)化工新材料园”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科研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