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烟台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2014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69.1万亩,产量243.9万吨。全市面积1000亩以上的蔬菜园区达到10个,有采摘休闲功能拓展区的蔬菜园区发展到34家,防虫网、杀虫灯、黄板、硫磺熏蒸器等得到广泛应用。全市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累计达到13个品牌31个蔬菜品种,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出口蔬菜60多万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创汇3.5亿美元。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壮大蔬菜主导产业,培植了8个蔬菜重点县,打造了4大优势产区:一是都市蔬菜优势产区,以莱山、福山、牟平为中心,重点发展绿叶菜、速生菜。二是出口蔬菜优势产区,以莱阳市为中心,重点发展菠菜、洋葱、油菜、马铃薯等蔬菜。三是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以海阳、莱阳为中心,重点发展黄瓜、番茄等设施栽培蔬菜,满足周年供应。四是特色蔬菜优势产区,以龙口、莱州为中心,重点发展大姜、大葱生产;以牟平、栖霞为中心,重点发展食用菌生产。
建设规模化示范基地。巩固、提升国家“菜篮子”标准化示范园以及市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由园到区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市建成招远双塔、福山鸿润、龙口东宝等一批规模大、层次高的现代蔬菜示范区。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加大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加强投入品监管和产地环境治理。日光温室集成推广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高温闷棚、膜下滴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等配套技术;塑料大棚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栽培模式,集成推广土壤翻晒及土壤消毒、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选择及交替用药等综合配套技术;露地蔬菜集成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粮菜”、“菜菜”间作套种、多茬模式化高效栽培、病虫害生物药剂防治等技术,提高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蔬菜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推进蔬菜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充分发挥蔬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蔬菜产业发展。支持蔬菜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通过内引外联、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扩大龙头企业规模。鼓励龙大、东宝等加工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提高蔬菜加工工艺技术水平。积极应用膜分离技术、超高压技术、低温冻干技术、微波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速冻蔬菜、干制(脱水)蔬菜、蔬菜粉料、蔬菜脆片、功能保健食品等,促进产品原料的多层次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主产县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
加快蔬菜品种更新。发挥中国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农科院、登海种业等科研院所及企业优势,加大蔬菜优新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到适宜地区试种,通过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推广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同时对于本地优质特色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打造优势地方品牌,蔬菜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
2015年,烟台市将深入实施《烟台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从技术服务、园区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发展。
狠抓技术服务。根据全市蔬菜生产实际,常年派技术人员巡回技术指导,定期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指导菜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并及时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农机装备传到菜农手中,将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科技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重点扶持园区建设。参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验收办法,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并在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增强“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把基地打造成现代化的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引领我市蔬菜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路子。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强市场配套建设,增加营销摊位,建立蔬菜信息网络体系,增强和完善市场功能,做到硬环境和软环境一起抓,真正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平台技术,创新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合作社使更多的蔬菜直接进社区、进便民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让市民吃到质高、价廉的新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