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县泉庄镇能让招引来的企业“飞”出去,就得有一个承接“飞”来企业的平台。山东沂水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设立了七个项目集中安置园区,形成了一区(经济开发区)七园(项目集中安置园区)的“飞”来项目承接平台。
山东沂水是个山区农业大县,许多乡镇由于受自然、历史等条件的制约,经济基础差,缺乏招引企业前来落户的资本。到2006年,沂水县19个乡镇中,有10个需要吃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紧巴着过日子。
2007年,山东沂水县提出了飞地经济这一发展思路,让不具备条件的乡镇招来的企业,“飞”到有条件的地方落户。为此,从2008年开始,该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依托县经济开发区、驻地镇和城区周边乡镇,设立了七个项目集中安置园区,形成了一区(经济开发区)七园(项目集中安置园区)的“飞”来项目承接平台,并投资15亿元对一区七园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配套。
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把“飞出地”的项目和资金,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工业基地内,实现镇域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不管是“飞出地”还是“飞入地”,在目前的财税制度下,都牵扯到招商引资和发展企业的关键问题——利益分成。沂水县的办法是:“谁招商,谁受益;谁落地,谁受益。”对属于飞地经济项目实现的地方财政收入,该县开始实行5:3:2的分成办法,招来商的乡镇功劳最大,拿5;提供土地和服务的落地乡镇不会白忙活,拿3;县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投入,拿2。现在,该县提出了7:3的分成办法,招商乡镇拿7,落地乡镇拿3,以进一步促进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相对于泉庄镇来说,沂水县黄山铺镇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是当地的一个中心镇。可这几年黄山铺镇招来的大项目,也全都“飞”出去,落到经济开发区的项目集中安置园区。“黄山铺条件再好,也赶不上县城和县城周边。”黄山铺镇副镇长陈加勇说,乡镇招引企业,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地理位置没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相关企业不配套;企业员工生活不方便,由此导致企业招工难。
招引来的企业“飞”到集中安置区,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今年年初,沂水县提出黄山铺镇3年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目标,当时黄山铺镇觉得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到10月份,随着新招来的大项目“飞”到经济开发区落户,黄山铺镇觉得实现这一目标有了底气。
“飞地经济是沂水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乡镇尤其如此。”沂水县经济贸易和信息局副局长王世民说。的确,在沂水县,像泉庄镇一样,因为利用飞地经济打造的平台,招引来企业,实现财政收入打了翻身仗的例子,发生在曾经的每一个穷乡镇。现在,全县18个乡镇共有158家招来的企业“飞”入开发区的各个园区,总投资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沂水县的招商引资情况,更能说明飞地经济在其中的作用:全县签约项目21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65.4亿元,其中14个是乡镇招来、准备“飞”入经济开发区的。“这些项目,落到乡镇几乎不可能。别的不说,电力就不行,更不要说安检、环评等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沂水县委员会会长马永明说。
道一集团是黄山铺镇招来的一家大企业,去年落户沂水县经济开发区。这个集团的董事长冯道一说,沂水县打造了飞地经济这一平台,各个园区建起了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企业就愿意来,“落地的企业发展了,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沂水人民。”
这话不假。到去年10月,沂水县所有的乡镇当年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过千万元。沂水县经济贸易和信息局副局长王世民说,沂水县曾经的穷乡镇能取得这一成就,飞地经济模式及在这一模式下打造的发展平台,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飞地经济,沂水县一些偏远的山区乡镇,再过几年财政收入也难过千万元。”(孙成民 田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