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通过6~7年的持续努力,推动发展理念、定位、动力和途径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自主创新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先进工业体系,实现山东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提升。在我国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山东省的做法和方向对其他省市而言颇有借鉴意义。
已到爬坡过坎关口
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层次偏低,发展动力减弱,新常态倒逼山东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持久钟表集团是山东烟台一家老牌钟表生产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将时间同步系统应用到机场、高铁、地铁等重要公用领域,从而使从事传统制造的持久集团创造了一项被称为“时间服务”的新业态,开拓了新的市场疆域。该集团不仅拿下了我国90%以上的机场、85%以上的高铁地铁和70%以上核电站的时间服务,还输出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久钟表集团是山东两化深度融合的一个典范。山东希望这样的典范越来越多,从而推进山东工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山东将争取以不超过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实现工业增加值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年人均工资收入9万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山东是我国工业大省,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山东全省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34.4%。2014年GDP排名全国第三达5.94万亿元,距离突破6万亿元仅一步之遥。2014年,山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4.3万亿元、利税达1.43万亿元、利润达87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6%和4.6%。工业利润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3.54%。可以说,目前山东全省工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
不过,展望未来,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据山东省经信委主任钱焕涛介绍,目前山东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工业经济增长正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今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而且产业层次偏低也是一大因素。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对资源依赖性较强,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另外,创新支撑能力不足也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目前山东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产能扩大,企业盈利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价能源和资源、较少的环境成本补偿等途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主流。”钱焕涛表示。记者还了解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也削弱了山东工业发展动力。虽然“十一五”以来山东省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绩,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惯性增长区间,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
山东省工业发展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新常态倒逼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为此,从去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就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工业方面出台1+22指导文件,即进行顶层设计,制定1个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同时“敲开核桃、一行业一对策”,细化形成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文件研究制定过程中,按照“底数要清、情况要明、定位要准、作用要大”的要求,强调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产业转型升级能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向两化深度融合要红利
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山东工业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应对下行压力的关键所在。
在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可归结为“培植发展+改造提升+化解淘汰”,即培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造纸等18个传统优势行业,化解淘汰轻工等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及设备。当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有专家就表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一条推动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渗透的有效路径。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方,都是提升获利能力、突破发展瓶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所在。
山东青岛双星轮胎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知名品牌,然而,在宏观经济发展增速缓慢、市场需求不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双星发展也进入瓶颈期。面对这些问题,两化深入融合成为了“灵丹妙药”。
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柴永森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前提下,也要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创建智能型企业,发展智能制造、云制造等新业态,并进行销售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工作。据了解,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打造O2O模式,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改善。2014年,双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0%至120%,盈利5535万元至6088万元的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目前,信息技术在山东的工业设计及研发、现代物流、生产流程再造、节能环保、市场营销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6.6,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2%,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和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38.1%。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下,山东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工业领域申请发明专利42521件、授权发明专利5152件,分别占全省的55%和49%。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前3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5%。主要产品能耗明显下降,纸和纸板单位综合能耗下降32.43%,水泥下降29.77%,烧碱下降28.97%,炼铁下降23.44%,火力发电下降4.32%。另外,新型业态也初步显现。工业总集成总承包、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研发设计等一大批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焕涛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两化融合“477”工程(《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提出的4项重点任务、7个重点行动、700个配套项目),围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模式培育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创新平台,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再造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