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潍坊:城里人下乡当"农场主" 村民租出地"上班"
2013
03/19
10:04

村民们在农场里干活。(资料图)

前阙庄村村貌。(资料图)

集约种植蔬菜的农场。

于西元在大棚内专心工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新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从2008年实行“土地流转”开始,短短四年多的时间,村里90%以上的土地通过“家庭农场”的方式出租给了专业大户或者生态农业公司。还是之前的土地,还是以前的村民,但村民收入却翻番了,从之前的两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六七万元。租用该村25亩多地的唐建婷告诉记者,她投资百万元建设了集蔬菜种植、散养猪、散养鸡养殖等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农场,虽然才一年多时间,但是却赢得了市场的极大认可,农场产出的有机蔬菜、鸡蛋和猪肉等价格虽比市场高出几倍,但仍是供不应求。

初衷

想自己种植绿色安全的蔬菜

3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经济开发区西北部的双杨街道前阙庄村。平整的农田、干净的圈舍、散养的野鸡、整齐的大棚……这就是记者看到唐建婷农场后的第一印象。

记者了解到,唐建婷是潍坊市纺织工业供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因为现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1年,唐建婷和前阙庄村村委签订合同,租用了该村25.7亩土地,想用这块土地种植绿色、安全的蔬菜。之后,唐建婷在一次出国考察时,了解了一些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方式,并且见识了规模养殖和种植的优势,当时她就想回到潍坊也要种一片地。

唐建婷回潍坊后,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有发现有合适的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场地,不是面积大小不适宜,就是土壤不适宜种植。随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了解到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对外出租土地,这让她感到时机来临了。“我觉得这里的环境非常不错,我想以‘家庭农场’方式来发展立体养殖。”唐建婷说。

说干就干,2011年,唐建婷便和前阙村村委签订了合同,开始了自己的“农场主”生活,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潍坊市明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发展

农场生态产品受消费者青睐

“我当时就和村委签订了10年合同,并一下子租用了25.7亩土地。”唐建婷说,她之所以选择在前阙庄村进行种植和养殖,是觉得该村风气好,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把农场设在那里让她感觉很放心。她签完合同后便和家人、朋友商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注重食品安全,因此她想把租来的农场用来进行生态立体养殖、种绿色有机蔬菜。她的农场中包括两个暖棚、两个低温棚,室外还种植了蒜苗,养殖了鸡和猪。

“我们农场坚持生态种植和养殖,种出来的蔬菜口感好,很受市民欢迎。”唐建婷告诉记者,去年她农场里种植的大白菜都是用的有机肥,市场上普通白菜仅卖两三角钱一斤,但是她农场里种植的白菜能卖到1元钱一斤。尽管比普通白菜要贵不少,但由于这种生态种植的白菜口感好,因此仍然供不应求。

此外,普通的猪四个月就出栏了,而她农场里养殖的猪一年才出栏,由于这种猪肉是用有机饲料和生态纯粮喂养的,食后肉质细嫩、口感好,因此十分受消费者的青睐。

压力

农场投入多,受天气等影响大

对于农场的前期投入,唐建婷给记者算了笔账。她租用的这片农场每亩土地一年需要1200元,25.7亩地一年下来租赁费就3万多元。平时要请四五名工人对蔬菜进行打理,还要请一两名工人对农场里的鸡和猪进行养殖,按每人月薪2000元计算,一年起码需要12万元。农忙的时候,她还要请10多个工人来帮忙,虽然农忙时请人是按日结算,但是算下来,一年的人工费仍然投入不少。此外,农场还建有大棚和猪舍等,都要耗费一笔不小的费用。她算了一下,目前为止她总共投入了约100万元。

唐建婷坦言,在她经营该农场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比以前更加注意天气了,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一看有大风天气,她就担心大棚会受到损失。只要有空她就会到农场查看,或者给农场里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农场里的情况。还有一些特殊天气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影响。“特别是前一阵的雾霾天气,我发现地里的蔬菜生长十分缓慢。”唐建婷说。

希望

规模种植长远利润是可观的

唐建婷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利润还是十分可观的,并且这种种植方式也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首先,普通农户种植经营,会经过“菜贩子”这一环节,降低了农户的利润。而她大棚里的蔬菜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利润空间就大。

其次,相对于普通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很明显,比如在购进种子、肥料、农药的时候,由于购买量比较多,可以直接拿到厂家批发价,比市场价便宜不少。此外,自己的蔬菜天然无污染,口感好,能保证质量,有好的口碑,保证了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来购买她的蔬菜。

“虽然现在投入比较多,但是我依然有信心,会有高回报的。”唐建婷自信地说,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后,她更加自信了。如果国家再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她会把农场发展得更大。“现在我签了10年合同,如果农场未来发展好的话,我可能会签20年甚至30年。”唐建婷说。

“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了。”唐建婷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妇女孩子。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青壮年走了以后,谁来种地呢?

唐建婷认为,那就需要由承包大户来种地。原因是经营好家庭农场,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集中经营以后,人力配置会更加合理有效,规模经营带来更好的效益,劳动力的报酬也能实现增长。报酬待遇增加了,这样就会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到时再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留住他们。

◎分析

当个“农场主”很不容易 家庭农场还需政策支持

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注册的带有“农场”字眼的公司或企业仅有昌乐的一家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但中央一号文件“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明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业内人士表示,但凡从农村租赁土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无论是种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经济作物,都应该算是“家庭农场”。

前阙庄村村支部副书记于献法告诉记者,去年有一位村民曾租用了几十亩土地种植粮食,但是一年下来赔进去好几万元。“虽然有国家补贴,但种子、浇地、打药、收割等等都需要钱,再加上人工成本、机械成本,除非成百上千亩的大规模农场,否则靠种小麦、玉米挣大钱很难。”于献法说。

记者了解到,前阙庄村1600亩土地并没有一次性出租给一个或几个大户,而是以几十亩为单位出租给一些个人或企业,多数也没有继续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是搞起了蔬菜种植、养鸡养猪、树苗培育等。记者看到,前阙庄村的大片耕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园区,建起了一个个生态农场。

唐建婷说:“农场主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我们25多亩地的农场前期投入就达100万元,所以没有充足的资金根本建不了农场。我以前认为种地很简单,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大棚蔬菜要求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就需要聘用懂技术的农民,这又是一大笔人工成本。目前条件下家庭农场仅限于企业或者之前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来做。”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西军说,中央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重视和尝试,但真正要搞好“家庭农场”,恐怕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的注册标准,优惠政策,还有农村土地的产权等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国家不太适合搞美、加等国的大农场模式。小规模的纯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挣不了大钱,但家庭农场也不能全部搞经济作物种植,可以尝试走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经营家庭农场,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让家庭农场接受市场的检验。”

◎影响

村民素质提高不少

为了体验一下前阙庄村的环境,记者来到村子里。刚进村庄,便发现村里楼房林立、街道干净整洁,医院、车站、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记者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前方一位村民看见地上有两个废旧塑料袋,随手便捡起来扔到路边的垃圾桶里了。记者上前采访时,这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么整洁的环境,一有点垃圾就很显眼,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只是举手之劳。”

“收入提高后,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了不少。”对于近些年的变化,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村支部副书记于献法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的卫生尽管只有一个物业负责,并且负责打扫卫生的只有两个人,但是村里的每条街道都十分整洁,走在路上基本看不到任何垃圾。村庄的卫生基本上都是靠村民自觉,当在路上看到有果皮纸屑时,村民都会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土地流转换来富裕

对于土地流转政策,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村支部书记于英智告诉记者,土地流转最大的优势便是:“流”出生产力,“转”出致富路。2008年底,村庄积极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大力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对外招商,与“润华园林”“歌尔声学”“北海旅行社”“东方大酒店”“避风塘”等一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全村1600亩土地的整体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村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

2009年5月,村庄利用区位优势,成立了“东篱乡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大力培植“东篱乡村”农副产品品牌,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果蔬种植业和城市休闲农业,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同时,村里还鼓励、扶持发展个体经营,带动了装饰业、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土地流转换保障,二、三产业再创收”的双重收入格局。

农民于西元“上班”后年收入倍增

前阙庄村村民于西元以前自己种地,每年收小麦和玉米各一茬,他们一家人在土地上的收入只有7000元左右。加上农闲打工的收入,每年顶多2万多元。但土地出租后,于西元不但可以拿到每亩800多元的租金,在农场“上班”的他每月还可以领到2000元的工资。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的儿子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也有2500元的月薪,算下来他们一家每年收入至少6万元以上。

忙活一年收入两万

今年63岁的于西元,是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10年前,他们一家还以种地为主,年收入最高也就在2万元左右。

在唐建婷农场的大棚内,记者见到了在该农场工作的于西元,他正在对蔬菜进行施肥和浇水。大棚内十分闷热,于西元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

看到记者到来,于西元便放下手中的活走出大棚和记者攀谈起来。谈起“土地流转”政策,于西元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这种政策解放劳动力,一人可挣两份钱,我们的年收入是‘蹭蹭’地往上涨。”于西元高兴地说,从2008年底开始,前阙庄村便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每位村民都有1亩8分地,刚开始的时候,村民都不明白这一政策到底好不好,村委便开始找几位农户进行试点,很快,村民们都发现这个政策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收入。

于西元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他自己种地的时候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一年辛辛苦苦忙活下来,他的1亩8分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浇地、人工等开支,一年最好也就挣1800元左右。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收成不好的时候,地里的农作物就会减产,1亩8分地的话能挣1000元就算是好的了。一年下来,于西元一家人在土地上的收入也就7000元左右。再加上农闲时打工和他种植的果园收入,他们家一年的总收入最多也就2万元。

土地流转收入翻番

“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都把地给租出去了。”于西元说,像他们家共9亩地,一年什么都不用干,便有7800元的收入。

“土地流转后,现在我们一家一年差不多能收入六七万元。”于西元高兴地说,村委进行“土地流转”后,大部分村民都把土地租出去,让一些大户规模化经营。每亩800多元的租金,对他们村民来说是十分固定的“旱涝保收”,因此他仔细算下来,有时比自己种地的收入还要多,而且主要是解放了他们家两个劳动力。

现在,于西元在农场里打工,一个月约有2000元收入,他的儿子在市区一家物流公司干活,一个月也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平时于西元的老伴和儿媳打理自家的果园,也能有一部分收入。因此他们家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观,至少也有6万元,好的时候能达到7万元。

此外,他们自己种地的话,剩下来的秸秆等垃圾还要自己处理,有的村民便进行焚烧,这样会加重村里的环境污染。进行土地流转后,大户集约种植,垃圾处理也更加规范和合理,近几年来,他们村里的环境明显感觉好了很多。 (文/图 韩镇 王路欣 徐聪慧)(署名除外)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