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献策济南外贸经济:济南出口加工区升级谋筑“政策高地”
2013
03/20
04:36

数据显示,一季度济南市进出口总值22.9亿美元,同比下降0.6%;其中进口10.2亿美元,同比下降12.6%;出口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在省内17地市中列第8位,较上月下降2位。

济南外经贸弱在哪里?有何优势?这些优势又该怎样转化为旺盛的外贸增长?作为山东省最早设立的内陆海关,近期,济南海关在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对济南市开放性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多项建议。

“金字招牌”黯然失色

在济南东郊,绿色围网圈起3.2平方公里一块土地,这里聚集着一批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这里就是济南市出口加工区。

济南市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8月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九部委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简化各种通关手续,实现了对进出货物“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4小时服务的通关要求。区内企业享受“免税、保税、退税”的优惠待遇,同时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加工区内的注册企业有25家,重汽港豪、浪潮华芯等是龙头企业。

据统计,2011年区内外企业共申报报关单8052份,同比增长53.9%;货运量4.7万吨,增长2.6倍;货值3.78亿美元,增长1.05倍;税款入库1.45亿元,增长2.8倍;保税物流货值6.2亿美元,增长1.26倍。加工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然而,跳出济南来比较:2011年,济南出口加工区在全国6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中位列第42位,在省内6个出口加工区中列最后一位。区内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区内外产业衔接配套能力弱,导致特殊区域内的政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出口加工区这块“金字招牌”有些黯然失色。

如何借力“政策高地”

为进一步拓展济南出口加工区的功能,2008年,济南海关向山东省政府提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的申请,目前即将获批。据介绍,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可使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原来只允许加工制造企业进入扩大至允许保税仓储、设计研发、国际采购、国际配送、检测维修等企业入区经营;从原来只允许加工制造企业销售经实质性加工的产品,扩大至允许加工制造企业进行简单加工以及零配件采购和销售。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的出口加工区,将成为目前我国所有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为提升济南出口加工区的实际运行绩效,并做好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前的准备,济南海关党组书记、关长刘魏巍对济南市提出了三点建议:

研究制定济南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明晰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思路、措施,实现与其他特殊区域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业务连动。

加大项目引入力度。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制定、实施包括“税收、补贴、资金”等内容的一揽子的优惠扶持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领军企业,引进“高、大、优”的龙头项目,走从“大项目”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

推动区外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发挥济南作为全省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功能,引导、鼓励各类商贸企业在综合保税区产业配套区开展进出口贸易,使综合保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集散基地,增强综合保税区的税收造血和辐射带动功能。

区内高效通关有保障

为保障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物资快速通关,济南海关推出了一系列便捷优惠措施。在省内率先开通了济南出口加工区与前湾港之间的直通监管模式,成功搭建起了特殊区域转关进出口的物流平台;积极协调青岛海关,增加青岛大港、济南机场为直通试点口岸,满足了企业对进出口通道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济南海关还启动了对进出口集装箱自动验封系统的研发,力求全面取消转关手续,预计该系统试运行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转关、集港等费用约360万元。
刘魏巍告诉记者,济南海关目前正在制定济南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后的综合监管方案,使其“政策高地”优势充分体现;创新“研发企业将设计成果外发代工企业”的链条式监管模式,支持浪潮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建设出口基地;与大港、龙口等海关签署联系配合办法,一揽子解决所有影响出口货物顺畅通关的因素,扶助重汽等企业保税物流业务做大、做强……通过以上手段,努力将升级后的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立足济南、辐射省会经济圈、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外开放新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