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济南出口加工区将成为我市所有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月21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济南出口加工区将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并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这意味着出口加工区将从单纯的“世界加工车间”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业内专家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益蔓延,我国出口遭受重大冲击的背景下,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对于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来说简直是场“及时雨”,这不仅对下一步区内企业的发展及招商引资起到积极作用,也将为济南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有效载体。
出口加工区跨入保税物流时代
出口加工区的崛起,不仅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带动了与出口加工相关的保税物流的发展,引发了对保税物流的巨大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外商在华研发、试制、采购、加工和国际配送“一条龙”趋势增强,企业物流活动日益呈现跨国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标准化趋势,要求加工制造和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2006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昆山、松江、烟台等7个出口加工区为首批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当年7个试点区物流企业实现利润1.86亿元,实现地方税收5.9亿元。据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7个试点加工区引进功能拓展项目78个,占全国加工区同期引进项目的25%;物流业务货值931.2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区业务量的15%;74个企业开展售后服务业务,货值达122.99亿美元;物流企业仓储建设面积达27.5万平方米,入库和出库货物金额分别为463亿美元和431亿美元。
2008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提出“允许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和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和政策,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入区发展。鼓励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内设立物流配送分拨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售后检测维修中心,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试点单位的成功运作,今年1月,海关总署召开了“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推广工作会议”,对在全国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和开展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保税物流功能在国字号出口加工区全面推开,济南出口加工区由此跨入保税物流时代。
入区企业可享“一揽子”优惠
某棉纱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其生产的半成品棉纱最终销售给烟台一家生产棉袜的加工企业,棉袜最终出口至日本。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前,企业只能选择将货物先出口至费用相对较低、海运时间较短的韩国,然后由烟台的下游企业以保税方式进口。现在,该企业的业务完全可以通过济南出口加工区“区内一日游”实现。
据介绍,功能拓展后,入区产品可享受及时退税,国际分拨。过去由于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不能享受退税,因此企业往往先将货物出口到境外获取退税,再由出口企业以进料加工或来料加工方式从境外进口,也就是所谓“境外一日游”现象。过去企业“一日游”一般选择香港、韩国或青岛保税物流园区,费时、费力、成本高,现在在济南出口加工区一日即可实现,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据测算,选择香港、韩国“一日游”每标箱需要15天左右、费用在1万元以上,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一日游”需要3天左右、费用在4000元以上,而在济南出口加工区仅需几个小时、费用不足千元。
此外,在出口加工区,企业可实现进口产品保税,国内配送。国内企业采购境外原料件时,可以将进口料件先存入保税物流区域,继而根据需要集中或分批进行国内配送,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和零库存需要,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资金占用,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济南出口加工区实现功能拓展后,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国际物流分拨配送、商品展示、售后服务、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进一步综合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和功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多项功能的综合平台,不仅使物流企业多元化、深层次经营成为可能,也使生产型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变为现实。对于出口加工区内的生产性企业来说,叠加了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便于使企业形成研发、采购、供应、加工制造及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配套服务,特别是允许制造企业采购和销售在经营范围内的原辅材料、零配件,较好地解决了售后服务需求。对于综合性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这一平台,就近开展物流配送分拨业务。对于加工区外的生产性企业,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就近享受国产产品入区退税再进口的优势,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济南出口加工区“如虎添翼”
济南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8月11日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加工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修筑道路管网15.4公里,实现了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完成了一期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和部分室外配套工程,累计建筑面积达9.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入区项目总数达29家,已投产企业14家,另有多个项目正处于紧张建设中。2008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183.4%;实现利税1.05亿元,增长1026%;实现出口创汇6390万美元,增长57%;实现三产收入2041万元,增长254.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增长76.5%。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年来最高水平。
据了解,作为我省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此次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将给出口加工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省中西部地区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下一步,济南出口加工区将紧紧围绕保税物流功能拓展,进一步加快完善仓储物流、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期5000平方米保税仓库正在加紧建设,可以充分满足未来几年开展各项业务的需要。电子口岸软件管理系统也正在不断完善,可以充分保证海关对区内企业业务数据进行查询、统计、采集、交换、核查等监管工作。此外,建立了“区区联动、区港联动”工作模式,将港口的物流仓储延伸到(内陆)出口加工区,扩大港口仓储能力,增加出口加工区业务量,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港口和出口加工区双增值,真正实现港区联动,推动转口贸易及物流业务发展。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措施,扶持出口加工区发展:对在区内开展保税物流业务的单位,将在房租方面给予优惠,其间产生的过磅费、车辆过夜费、理货费等运转费用一律减免;济南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将设立100万元奖励基金,对在区内开展保税物流业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一年在区内开展保税物流业务的企业,其存放的货物半个月内免费,第二年起将根据业务运作情况继续出台相应政策;第一年对进区物流企业当年实现税收高新区地方留成部分的30%给予奖励。
启动济南外向型经济的助推器
业内专家认为,济南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不仅对下一步区内企业的发展及区内招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将成为济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力助推器。目前,我市注册的外资企业有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0家落户,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企业利用济南出口加工区这个平台进行保税物流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有利于增强泉城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力。今后济南出口加工区将更趋向国际流行的“自由贸易区”,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特别是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开展保税物流的重要节点,推动区域经济从产品加工制造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延伸,提升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这将直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知名度。
出口加工区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后,境外企业、境内区外企业的货物可保税存放于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库内,企业无须自设仓库,可避免资金占用和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物流中心除具有保税仓储功能外,还使国内出口货物入区提前退税成为可能,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提升企业物流效率,形成我市以出口加工区为载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我市外贸竞争力。
济南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后,将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并行发展的特殊经济发展区域,可吸引跨国公司的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制造业、贸易中心等入区经营,使加工贸易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贸易流通、售后服务等领域延伸,从而达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加快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叠加新功能后的出口加工区,将使济南对外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作为山东经济中心城市,济南既有自身的物流需求,又有辐射周边地区巨大的物流中转需求市场。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后,将有效满足省会城市群对保税仓储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为我省中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窗口、龙头的战略支撑作用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