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切换
新闻
二十年深耕 铸就济宁高新区创新之魂
2013
03/20
05:23

在2010年12月4日举行的济宁国家高新区建设动员大会上,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等领导的见证下,济宁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国内著名高校签订共建大学科学园框架协议,共同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携手合作,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建区20年来,身处孔孟之乡的济宁这座内陆城市,面对科教资源不足的窘境,正是通过构建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基地,济宁高新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创新之路,创造出了一批为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如意科技研制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造出棉纺、毛纺500公支的世界纪录,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纺织行业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辰欣药业研制的阿德福韦酯被列为国家一类新药,这是我国第一款专门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

德源纱厂紧密纺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紧密纺生产基地;

正和电子研制的高精密元器件成为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助航天英雄飞天;

无界科技制订的“锂电子动力电池正级材料”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被认定为国家行业技术标准;

英特力研制的光通信综合车国内首创,成为国内惟一可以研制生产有线通信网装备的民营军工企业。

……

20年的创新历程,付出的是无尽的汗水心血,产出的是累累硕果,走过的是艰难探索之路,得出的是独特创新模式。20年的点点耕耘,铸就了济宁高新区创新之魂。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济宁高新区便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大学科技园,在全国省级高新区中第一个建成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并提出和成功实践了“三级孵化”理论,探索并实施了“创业导师+投资担保”的新型增值服务模式,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孵化了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一批敢于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批创新活跃、发展迅猛的“小巨人”科技企业群体。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按照立足济宁、辐射淮海、面向全国的思路,加快构筑新型自主创新体系,全面开启了建设全国一流知识创新基地、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配置政府资源,激励企业建立国家实验室、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创建国家和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先后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服务站6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92个。近三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个、三等奖5个。

——构建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开展技术转让、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共办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不断实现创新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目前园区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产学研基地46个。按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标准,与中科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快速推进,将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服务体系。投入1亿元引导资金,以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为载体,引导企业投入近7亿元的研发经费,建立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新材料等7个开放共享的行业公共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创新联盟,参与国家标准制定30余项,实现了由单项技术合作研发向行业共性技术、全国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转变。先期建设的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和正在高标准建设的产学研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业公共技术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将打造成区域性创新研发和科技孵化中心。今年,济宁高新区进一步加大了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对于新入驻的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研发机构,1-5年内免收租金,免费提供公用研发设备,每年给予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对于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被认定后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创新载体,全国规模最大、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一至四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与15大高校紧密合作、18个科研机构成功进驻,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山东省科学院激光传感技术中心、山东省LED工程研发中心及信息学院、药学院、云计算中心、软件园、光电产业加速器等正全速建设,产学研基地五期总建设面积约为57万平方米的济宁大学科技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科技园区。

——构建以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启动实施 “551人才引进计划”,即5年内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面向海内外新引进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重点引进10名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引进10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吸引带动1万名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储备1万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和创新创业团队集聚区。与世界500强万宝盛华合作编制完成了《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出台了资金资助、费用减免、人事编制、住房保障等10项优惠政策,开通了人才服务 “绿色通道”,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创业公寓、新城公寓、科苑青年公寓等投入使用或加快推进。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重奖优秀创新团队和杰出创新人才,每年组织30至50名企业高管赴国内外高校研修,引进、培养、储备、评价、激励等一体化人才支撑平台正逐步形成。

——构建以中小企业成长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着眼于建立与国家高新区开放开发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更好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加速构建以创投、风投和扶持基金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和融资平台,在科技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了金融街、基金园、财富广场等金融服务聚集区,更大力度引进金融、保险、创投、基金、中介、担保机构。目前,济宁高新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0余家,金融服务网点达到80多个。按照“科技部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撬动社会资金,建立了红桥创投基金、久有股权投资基金、海达信天使投资基金、联电华鸿光电产业投资基金、英飞尼迪投资基金5只投资领域各有侧重的专业化基金,形成了近20亿元的基金规模,区内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了较好的资金保障。

播种春风,收获金秋。创新之魂凝聚了济宁高新区灿烂的昨天和今天,也必将铸就济宁高新区更加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