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人才特区计划,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构建创新平台创新载体是济宁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大力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人才特区计划,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区域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盛夏时节,走进济宁科技新城核心区,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科技创新氛围愈渐浓厚。短短一年多时间,在此布局建设的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推全球研发中心、云计算中心、科技中心“一体四馆”、光电加速器、软件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平台、创新载体项目已初现雏形,正成为济宁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创新平台创新载体是济宁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作为进入科技部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域初选名单的单位之一,大力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人才特区计划,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区域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科技服务载体密集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以加快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线,围绕提升园区科学发展水平和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科技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济宁高新区在相继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七大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20余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联盟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8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山东省科学院激光传感技术中心、山东省LED工程研发中心及信息学院、药学院、云计算中心、软件园、光电产业加速器等18个研发平台和加速器、孵化器,同济工程机械、浙大电动液压、美国代顿大学先进汽车材料、古巴国家生物制剂等近10家国字号、国际化的研发团队成功入驻。“十一五”期间,济宁高新区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近400项,其中完成863计划项目25项;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5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0余项。
济宁高新区先后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济宁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完善智力支撑体系,为科技工作提供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服务,引导企业及科研单位、高校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济宁高新区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运作主体,进一步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成立孵化器处、产业加速器处、软件服务公司等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目前,济宁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科技中介机构136个,近100家省、市级的研发、检测、信息、中试等科技服务平台,是济宁乃至鲁南地区科技服务载体最完善、最密集的地区。
形成五大支撑体系
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济宁高新区形成了科技项目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政策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五大支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宁高新区在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践“三级孵化”理论,探索实施“创业导师+投资担保”的新型增值服务模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园区各专业孵化器拥有在孵企业880家,累计孵化毕业企业291家,其中167家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此外,济宁高新区规划建设了8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15.6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创意大厦,并将进一步打造区域性创新研发和科技孵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