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全球经济“晴雨表”,也是一把丈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尺子。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五个港口城市,这些城市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其外贸体量“强可敌省”,其走势极具指标意义。
五个城市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这一次,黄海之滨的青岛,脱颖而出,冲在了最前头。青岛海关7月1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804.9亿元,占山东省比重达到28.9%;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17.3%,以美元计增长10.6%,增速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同期,大连增速为-12.4%,宁波为1.3%,厦门为-2.1%,深圳为-6.4%(以美元计)。
一次胜仗或许不能说明什么,但回顾“来时路”,深刻总结制胜的原因,寻找存在的差距,则可以避免走弯路,进一步摸索青岛外贸的光明之路。
结构驱动
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带来质的飞跃。青岛外贸能够逆势增长,很重要的原因是贸易结构的变化。
青岛与大多数沿海开放城市一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料、成品“两头在外”,青岛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没有定价权和自主权。眼下,这样的贸易方式已经越来越少,新的贸易方式强势崛起。
今年上半年,青岛加工贸易进出口568.8亿元,增长3.9%,增速远低于全市整体水平,此外,占比也进一步下跌至20.3%的历史低位。而更能代表“青岛制造”国际竞争力与青岛贸易结构优化的一般贸易则高歌猛进,增速达到13.3%,占比提高到61.3%,成为青岛进出口的绝对主力。
国际贸易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上。在全球同行的“切磋”中,青岛企业不断调整思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集中代表了“青岛制造”特点、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表现不俗。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出口机电产品681.1亿元,增长11.6%,占比42.6%,拉动出口总值增长5个百分点。
7月17日,在青岛港大港港区1号码头,由中车四方股份生产的9列共90辆新型内燃动车组通关装船,将海运至斯里兰卡。这是该公司第四批出口到斯里兰卡的内燃动车组,累计已经达到52列、390辆。
青岛制造不断开疆拓土,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家电、轮船、高铁、纺织服装、轮胎已经成为响彻海外市场、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的青岛制造名片:海尔,连续10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青岛啤酒,每天在全球有超过5500万次的开启和畅饮;中车四方,以350公里时速飞驰的“复兴号”刷新世界速度……
企业是外贸的主体,企业强则外贸强,企业活则外贸活。长期以来,青岛外贸主体以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近年来,民营外贸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不断彰显,其决策扁平化,市场“响应”时间快,随机应变能力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外贸进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8.6%,增速则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已成为青岛外贸的“顶梁柱”,新华锦、赛轮、即发等一批民企表现抢眼。
长期以来,青岛外贸企业习惯于将眼光投向家门口的日韩市场,或者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事实证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经受贸易战洗礼的青岛企业,很早便开始调整市场布局,实施多元化战略。如今,他们的远见与努力得到了回报。
今年上半年,青岛对欧盟、东盟、韩国、巴西等主要市场均实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速达到罕见的36.1%,让人对这一市场充满信心。
再细看青岛的“贸易朋友圈”,截至2018年,青岛全球贸易伙伴已经达到216个,几乎覆盖了全球全部经济实体。多元化的市场战略,降低了个别市场的权重,分散了风险。这也是青岛外贸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能够从容应对,逆势上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平台撬动
一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说到底是体现在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配置能力上。作为贸易重镇,青岛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不断提升贸易辐射力,筑牢青岛桥头堡地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贸易总额占山东比重达到28.9%,对全省贸易增长的贡献极大。
港口是贸易的载体,也是整合全球资源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青岛港这座连接全球的“桥头堡”正变得越来越忙碌。海向,40万吨级的Valemax大矿船、8000TEU以上的集装箱大船频繁进出;陆向,班列载着货物穿梭来往,构筑着海铁联运大通道。目前已累计在省内外28个城市开通42条班列,“一市一线、一地一港、覆盖山东、面向世界”的网络布局正在加快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两大转型步履铿锵。
在胶州湾北部,一个全新的“国字号”开放平台正在高高隆起。按照“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运作模式,上合示范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的先行区。目前,228家贸易企业集聚示范区,实现进出口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2%。发展势头令人惊喜。
多式联运这一全新的物流组织模式正在不断提升青岛物流话语权,提升在贸易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018年,青岛港海铁联运操作箱量超过100万标箱,成为沿海首个突破百万标箱大关的港口。今年以来,这一物流模式继续受到市场的追捧。一季度,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达到33.5万标箱、同比增长30.1%,继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青岛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寻求转型升级。2018年12月18日,山东省首个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顺利通过封关验收,成为推动青岛外贸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上半年青岛保税物流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增幅达到58.4%,占全市比重上升至17.7%,对青岛外贸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跨境电商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贸易的形态,带来全新的资源配置手段。随着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青岛外贸有了全新的平台载体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以前我们做外贸要满世界找订单,现在有了跨境电商平台,我们只要做好产品,足不出户就可以‘卖全球’。”这就是青岛创新打造的“跨境电商+大外贸”服务平台。
近年来,青岛引导大企业搭建跨境电商和外贸一体化解决方案平台,帮助中小外贸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提高外贸出口能力,创新引领外贸行业新业态发展。
海贸云商平台成立不足3年,储备的企业客户超过4000家,供应链企业超过300家,海外采购商超过1300家,将“中国制造”出口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锦集团搭建“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帮助1.2万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搭建海外互联网销售渠道,培育海外自主品牌,提升跨境电商企业运营能力。
在海外,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依托境外产业园和青岛大型企业海外资源,打造线下智能物流“丝路驿站”,通过发展公共海外仓平台,从全球进口优质商品,实现“买全球”。
随着一个个平台的日渐成熟,必将形成更大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青岛外贸竞争力。
生态滋养
国际贸易涉及货物、信息、资金的跨境流动,受政策影响极大。青岛着力构建完善、良性的政策生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滋养外贸企业茁壮成长。
今年以来,外贸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提速,外贸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税收政策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自今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增值税税率,青岛积极落实,降税百日以来,1.3万家自青岛海关申报进口企业切实享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红利,共减免进口环节税款59亿元。
增值税税率调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联合石化青岛分公司自青岛口岸大量进口原油等产品,降税以来,公司少缴纳增值税3.74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经营资金筹措压力。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也自增值税政策调整中获益,仅今年就可减少税费约2025万元。
海关监管改革不断深化。自今年1月1日起,关税保证保险应用于汇总征税,企业在货物通关时,凭借“一张保单”即可享受“先放后税,汇总缴税”的便利。上半年,青岛海关全力推进这一改革实施,关区接受汇总征税保险单299份,担保额度合计62亿元。关税保证保险叠加汇总征税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切实助力企业降本、提速、增效。
7月5日,青岛海关为某出境粮食加工、仓储企业出具了首份加盖行政电子印章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标志着海关行政审批实现了网上全流程办理。电子印章功能启用后,企业除网上办理行政审批手续外,还可自行打印加盖海关电子印章的法律文书,将更加省事、省时。据了解,目前青岛海关12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今年上半年关区办理行政审批7656件,其中网上办理7575件,占99%。
通关效率再提25%以上、代理班轮在港作业时间再降10%、“门到门”全程服务综合成本低于客户分段外包成本10%以上、提供贸易代理“零息服务”……进入2019年,青岛港接连推出的外贸集装箱业务“四承诺”“八保障”、全程物流“服务十条”等,分量十足、措施有力。
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马车对于青岛的意义无须赘述。外贸兴,则青岛兴;外贸强,则青岛强。
当前,青岛正在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其中提升贸易集聚能力硬仗中提出,到2022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由第四进位到第三,全市有外贸业绩企业由1.9万家达到2.4万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能打好这场硬仗,青岛外贸的面貌将焕然一新,青岛经济的后劲将更足。(沈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