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今年“五一”假期热闹有目共睹,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5月7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消息称,“五一”假日市场信息和数据表明,旅游业迎来了疫情防控和全面复苏的战略转折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从清明节到劳动节,全省各地经受住一次次“抗压测试”,深度开发并拓展体验式旅游项目,开足马力拉动旅游经济,创造并延续假日经济好势头。“五一”假期,在人员流动增强的情况下,各主管部门严格落实预约出游、错峰出行的调流调控措施,分层分时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
正是有了上述保障措施,游客才能放心、安心出游,拉动消费。多家分析机构数据显示,受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游客消费决策出现新趋势,从价格敏感型转向安全敏感型、品质敏感型。从年龄层次看,习惯“种草”的年轻消费者,不只对价格敏感,对品质也更加敏感。
在机票、住宿价格普涨情况下,高品质景区门票却率先被抢订一空,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门票,早在放假前就显示预约满额。泰山等高品质景区,4月28日宣布假期前两日的预约人数达到瞬时峰值,暂时关闭预订通道。
与选择热门景区相比,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去探索城市的街道或专业市场,发现城市的另一面。也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去弄堂、巷子中寻找“深夜食堂”和个性酒吧。假日旅游消费场景由“日”向“夜”全面覆盖。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由“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释放出强劲的消费动力和内需潜力,同时也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监测显示,山东“五一”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国前列。5月1日,威海历时两年打造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正式启动,吸引千余辆自驾车集结出发,沿途打卡最具威海特色的景点和民宿,带动沿线景区景点、旅游民宿、酒店餐饮场所进入销售旺季。实践表明,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新需求,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有力满足了旅游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了游客的获得感,进一步增进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满意度,影响游客“用脚投票”。
当热闹退去,理性看待旅游业的复苏也会发现,优质供给不足、“增人不增收”的痛点依然存在。一方面,虽然出境游转向国内游,但这部分转化而来的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激发和释放出来。有分析认为,国内高端目的地虽在加速发展,但可选择的优质目的地不足,加之部分消费者保持假日“不扎堆”的理性,直接影响出游决策。另一方面“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7.0%,游客平均花费不足500元。从预订平台数据看,跨省游虽大幅增长,但“五一”出游主力仍为本地游、周边游等短途游。与长线游相比,短途游则意味着交通、住宿消费略低。
大众旅游需求已经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市场复苏也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按下“快进键”。旅游行业要满足这些新的需求,进而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就要推进智慧旅游,加强关键技术应用,营造外来游客和城乡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和消费场景,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专项旅游等产品体系,增加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聚焦让广大游客更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打出“组合拳”,打造“好客山东”升级版。